生活是平庸的,若只有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容易令人短视、退步、愚蠢、暴躁、缺乏教养。而当你一直被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吸引,你就会更宽容身边无趣的人。
往往衣食住行的水平,可以被金钱限定,但知识、胸怀和眼界,不太容易受金钱的钳制。真正的没底气,是对美好未来没有坚定信念的心虚。别让孩子从小就底气不足。
如果父母有大格局,哪怕他们生活在农村,一样影响着孩子的心智。而如果父母本身思维僵化,就算生活在北上广,依然挣扎在最底层。思想上的懒、行为上的散,自己坐井观天,还以为世界就是那一个小圈圈。这样的生活,最可悲。
我始终觉得,父母情绪稳定,是第一位的。 身为父母总是容易焦虑,焦虑到自己都忍不住对自己咆哮。可是,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他成长所有的线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有一句话:如果父母的情绪稳定,孩子长大后,对人间琐事能更容易宽容,也更容易有幸福感。
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最直观的人际影像,他们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交设定的来源往往来自于自己父母。父母给孩子的气定神闲,会让孩子更有机会、也更从容、更无所顾虑地去走向外面的世界。因此,不要让你的情绪,磨灭孩子通往美好世界的梦想。
一个孩子有没有格局,和生活在哪里没有必然关系,关键看父母给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了他们怎样的学习力和应变力——
记得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位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样的回答,让很多父母陷入了深思之中。因为我们很多的家庭,父辈努力打拼,积攒可观的家产,期盼孩子不要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样劳累。结果,就养出了白眼狼,养出了啃老族。
我们还会常常听老人说,省着点,因为你生了儿子就要考虑给他买房,在农村就要考虑给孩子盖房子娶媳妇。在我们老家那边,如果是因为家里穷没有盖新房而让儿子娶不到老婆,大家指责的竟然是老子无能,而不是说儿子没用。我觉得这个逻辑很混蛋。为什么儿子娶老婆一定要老子管呢?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一定要有一个让孩子吃苦的意识,孩子长大后为自己的生活流点汗,吃点亏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平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锻炼一下手脚,没什么不好。为人父母就要让孩子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能够为一个人赢得尊严,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苦难这所学校的教育,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智慧。
有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所以家务活不要孩子干,家里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过问。很多孩子长很大了都不知道盐是多少钱一包,油是多少钱一桶,当然也很难指望他能对你的付出有感觉。
让孩子吃苦,不是一定要让孩子节衣缩食过得苦哈哈的,把孩子明明应该合理拥有的生活条件,刻意拉低很多档次。只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属于他的责任,应该由他自己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应该开动脑筋,尽力解决,像过关升级一样,通过一次又一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考力和韧性。
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特别是家有男孩, 这个更不能少。因为一个怕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不要怪他没有责任心,实在是因为他就没有铁肩,用什么去担?孩子不能吃苦,最终是会让身边人过得很苦,自己也一辈子辛苦。而且这样的影响是一生的。
有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问题不断,父母只是叹息头疼,或者怪老师和控诉教育都是于事无补的。因为真正的教育始于家庭,孩子从家庭这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毕业”后才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基础,它的成败决定一个孩子在学校是否优秀,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着他三观的形成,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为人父母,在忙生活忙生存的时候,也要不放松自己的学习意识。因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只有父母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努力,才能不辜负孩子降临于你我的托付。
如果父母变得优秀而有趣,孩子和整个家庭都会受益。当然也有不少优秀家族生生不息,比如曾氏家族、梁氏家族、钱氏家族等,我们读梁启超的家书、曾国藩的家训,能从中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生生不息,人才辈出,一定具有绵延不绝的优秀的家庭文化。
做了父母后,你已经不仅仅是你自己,而是你孩子眼里的榜样,是他们的天。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在你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与天下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