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以上六点被称为是故事的六要素,是一个故事最基本的构成。
任何一部小说,哪怕是长篇小说,其中也是由许多的小故事组成的。
所以,想要写好一篇小说,首先要写好一个故事。
而要写好一个故事,就要掌握到该故事的六要素。
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第一要素:时间。
时间在很多小说的单一情节当中,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因为小说是按照顺序来推进的,除非是一些特别的插叙、倒叙的部分,否则的话,小说的情节都是顺序统一的,也就是说第二章发生在第一章之后。
但是作为作者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时间观念。
这种时间观念,第一是情节的顺序,第二,是可以安排一些特定的时间点,第三,也需要照顾到小说的整体时间线。
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三点来详细说一下。
1、情节顺序
刚才就说了,除非是倒叙、插叙之类的特殊写法,情节顺序的时间也是顺延的,以致于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对于一些情节的发生时间要求并不高。
尤其是在很多架构比较庞大的小说当中,尤其是仙侠类小说,动辄一个闭关几十几百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把顺序搞乱,时间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但是对于作者自己而言,自己必须要对小说当中情节推动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样才好在书中增加一些特别的元素,同时也不容易产生Bug。
具体的做法,那就是第二点——时间点。
2、时间点
一些精彩的小说当中,往往会突出时间的观念,根据剧情的需要制造出一些的特殊时间点,从而给读者营造出更加真实的氛围。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
在这里,月圆之夜就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这句话之所以经典,就是一共短短十六个字,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画面感。
而画面感,对于一本小说来说,至关重要。
画面感越是清晰,代表这个情节越是深入人心,读者的代入感也就越强。
所以,很多大神级的作家,都会巧妙的运用时间点这个元素。
那么时间点到底是什么呢?
大的方面比如春夏秋冬,小的方面比如清晨、中午、晚上、夜里等等。
这种利用时间元素,让读者直接产生相应画面感的节点,就是时间点。
而一些特定的情节往往也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点中。
比如修炼,一般都选在清晨,旭日初升——因为日出代表着朝气蓬勃。
潜入某个地方探查情报、救人、刺杀,往往都会选择在夜里。
更有一些推理小说,时间是故事当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甚至是线索。
附:
我们再将时间点继续延伸一下,可以得出另外一个元素——天气。
一些大神会将天气元素融入到小说当中,更平添小说的意境。
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诛仙》当中的雨。
雨在小说当中,往往主肃杀、悲凉。
就以各种电视剧来说,雨夜最容易发生两件事情,一是杀戮,二是悲剧。
所以,雨、雪、雾、晴,这些天气都可以适当的运用在小说当中,在一些特殊的情节,往往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总结:一部长篇小说当中,单独一个情节的时间元素的确不算浓厚,但是如果在重要的情节当中加入相应的时间、天气等元素,可以更加丰富小说当中的气氛。
3、时间线:
时间线又称作是时间轴,是一本小说在架构大纲时就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是主线当中很重要的一环。
尤其是在做一些涉及到远古或者是未来的小说大纲时,就必须要先将整那么,利用时间轴软件,提前将这些高潮发生的大概时间点设置好,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去填充当中的情节。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制作小说大纲的做法。个设定的时间线给理顺,不然就会产生Bug。
同时,时间线也是设定小说大情节的一种做法。地点,发生的环境,有利于连带人物生长背景,从而更好的诠释小说发生的缘由,环境,社会和时代,更大的方面,我阅读的巨人的陨落就有这种内容,社会大环境,风起云涌,为二战旷日持久埋下伏笔
起因,交代故事发生缘由
经过,故事来龙去脉
结果,故事最终尘埃落定,
后三者是有机整体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描绘历史的著作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在英法两国,还有俄国,从这几个主要的国家蔓延开来,将各国贫穷与富裕,高等与低等的贫民,期待和平与盼望开战的各派各国人物,铺展开在时代箭在弦上的紧张局势下,个人推波助澜,却不能够成为大主宰
2.诗歌一.选择意象: 跳跃在具体与抽象、古典与现代之间
一首诗歌离不开意象,它是诗人倾诉内在情感的凭借,每个诗人都会在选择意象的生动、新鲜上下工夫,余光中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常常自如地跳跃在具体与抽象、古典与现代之间,选取的意象既是具体的,又决不拘泥于实在的物;既有抽象的,又让人清晰可感;既有古典的,又决不陈旧;既有现代的,又决不晦涩,显示他独特的思维取向,游刃有余地表达他的诗意。
例如,他的《诗人》:灵感的猎人,搜索于神秘的深谷/ 射如电的直觉的箭/ 掷天才之金闪闪的标枪——/ 不捉奔兔,不捉惊鹿/ 不捕戴假发的狮,不擒纹身的虎/ 只追踪一迹独角的麒麟兽/ 和一羽不朽的凤凰。这里选取的麒麟兽和凤凰两个意象是那么抽象和虚无缥缈,但表意却那么清晰,明朗地告诉读者诗人要追求的就是美好独特而又空灵朦胧的意境。《我总是无聊的》的末三行:常想沿离心力的切线/ 跃出星球的死狱,向无穷蓝/ 作一个跳水之姿。“无穷蓝”是对蓝空这一具体意象的抽象化,表现了高度简化后的朴素风格,如果把它具体落实,改为“无边的蓝空”,就兴味索然了。又如他的《雨伞》:
黑湫湫的一大群蝙蝠
喑哑又盲目
展尽你骨棱棱的翅膀
也只能贴地低飞的
倒挂的乌衣帮啊
像众魂惊醒于清明
一阵大雷雨
便从家家户户的门背后
扑了出来
满街黑绸雨伞竟是“从家家户户的门背后扑了出来”的“一大群蝙蝠”,这个意象是实在具体的,以它的特点很难描摩雨伞,雨伞和蝙蝠,一个是无生命的器物,一个是有生命的动物,一个大,一个小,形状也迥异,它们之间的差距,不但大于狼与狗之间的,而且大于虎和猫之间的,甚至大于牛和鼠之间的(牛和鼠毕竟都是哺乳类动物,且都有一头两耳四足一尾)。雨伞非但“不是” 蝙蝠,而且“不像” 蝙蝠,它们是两个孤岛,彼此悬隔,互相没有航程往来,但余光中却认定雨伞就是蝙蝠,读者若不拘泥于这一具象,跟着他一同跳跃联想,倒真的不仅能接受,甚至能触动心灵,造出错觉,背景朦胧开去,眼前突显出“骨棱棱”的形象,奇趣横生。
余光中的意象选取方向是开放的,既能采到中国古典的清丽之花,又能随意摘来现代的异域之芳。如,《碧潭 》:十六柄桂桨敲碎青琉璃/ 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 我的,没带来,我的罗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側影/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 我的忧伤就灭顶。桂桨、碧潭、舴艋舟等中国传统意象令人想到欧阳修的“无风水面琉璃滑”以及李清照“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心境,又用了罗曼史、阳伞现代和外来的意象,接通这些意象,轻松地表达了东方式的现代爱情。
二.抒情方式:自如立定于时空变幻之中
余光中时空变幻的思维,一是表现在以此来架构诗歌。《当我死时》是最为典型的: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前三行已嘱咐:葬遗体于大陆。后三行用“我便------”打头,将一相情愿暗渡为既成事实。这样他就从现在跃入了未来,悄悄地。你还来不及查询,他已经在大陆睡下。走笔到“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更加牢固地踩稳在未来,硬把“这将是”一张怎样的床说成“这是”,完全回头遥望现在,把现在看成“从前”,时空的变换,不仅架构了这首诗,更充分表现了祖国的温暖,说尽了游子怀乡的饥饿。
余光中时空变幻的思维,还表现在对诗歌题材的开拓上。余光中诗歌的题材内容丰富之极,有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从盘古到自由神像,从长安到纽约、从长江黄河到仙能渡山、从屈原到艾略特、从黑大石到白玉苦瓜,天地之大、蟋蟀之小,写自己,写情人、妻子、母亲、朋友、哲人、政客……凡世间一切,皆入其诗。不断开拓题材是他不断开拓时空的一个表现。
但是他不局限于一时一景,使他的诗能超越时空而存在。 这显然高出于一般的诗人,现代诗人徐志摩算是余光中比较感兴趣的,《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在情调上、词藻上,颇有中国古典诗的味道很受好评。在诗中,他把时序、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从晚霞到夕阳,从夕阳到星辉,从星辉到悄悄的夏夜,都在那一个环境里“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局限于此,他只能成为康桥旁浅唱低吟的多愁善感的人,传达的情感只是一个个人的情感。
而余光中的诗却不会囿于时空,同样写雨伞这一物,写台湾多雨这一事,诗人痖弦的“雨伞和我/ 和心脏病/ 和秋天”,反复吟唱,渲染出寂寞悲凉的气氛,塑造出了一个胸前紧贴着心脏起搏器、佝着背脊、擎着雨伞、踽踽独行的抒情形象,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不能让人产生共鸣,甚至令人费解。余光中的《六把雨伞》这一组诗:“遗忘伞”如盛开在城市里的“黑黝黝的背日葵”,遗忘“在什么人家的门外”;“音乐伞”“是一件天然的乐器”,“雨夫人”在上面用“手指”轻敲重打,“雨便从十二个檐角滴下一串串断断续续的飞铃”;“友情伞”是“晴天收起/ 雨天才为你/ 豁然开放”;“爱情伞”“伞下的一股火焰是用/ 对绞的两条心搓成/ 伞上的骤雨岂能浇熄”;“记忆伞”“能把四川的四月天撑开/ 春雨就从伞边滴下来/ 蛙声就从水田里/ 布谷鸟声就从远山/ 都带着冷飕飕的湿意/ 来绕着伞柄打转”,让人望见诗人旧梦重温的表情;“亲情伞”是那把红亮亮、半透明的母亲的油纸伞,笨重却素净古朴。寄托在这些雨伞上的抒情取向是不局限于个人的,而是人所共有的美感和情感,每把雨伞独立存在,各各不同,传达了他个人的情感体验,但在读者看来是亲切的,读者从诗中看到的不是某一时某一地某一景中的某一人。这就是余光中站立于时空变幻中而又超越时空的所在,这使他的诗歌既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
4.一
散文的定义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体,换句话说,就是“回收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家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自己的文体规定性。比如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比如戏剧,拿到一个剧本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属于戏剧,因为有舞台说明和人物介绍,我们甚至不会把它误认为相声;比如诗歌,虽然赵丽华阿姨的东西怎么看怎么不像诗: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世界
最好吃的
或者:
一只蚂蚁
又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也许还有更多的蚂蚁
虽然网友很悲愤,做出了这样的回应:
我也会写诗因为我会用但我们讨论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诗,是在“灵魂”、而非形式的层面上。
惟独散文,没有这样的规定性。所以,广义来说,报告文学、通讯文学、回忆录、传记、博客、校内、人人、微博……只要大家乐意,都可以拿它当散文。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我个人不甚推崇的叫余杰的北大学长的话:
“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文字垃圾。每当我提起笔时,我不禁心惊胆战。”
他这句话说得还不错。
二
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这个概念源于周作人“美文”的概念。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人没做好,文章写得还是蛮漂亮的。我推荐大家读的散文,男作家有周作人、梁实秋、梁遇春、钱钟书,女作家有张晓风和周晓枫。过去我不推荐《读者》《青年文摘》,后来觉得买来翻翻也未尝不可,说不定什么时候,某篇难得感动你的文字,会出现在你的语文考试卷面上呢。
说完了中国散文定义,我们可以略微提及一下西方的。西方同样有两个散文概念,一个是prose,一个是essay,前者指“散行文体”,与诗体相对;后者指随笔。可以说,在西方那里,广义的散文概念比我们这边广义的还要广,狭义的比我们这边狭义的还要狭。那边的广义散文概念甚至容纳进了一些小说,而狭义的散文概念只指“随笔”一种。
何谓“随笔”?鲁迅曾经翻译过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走出象牙塔之外》,其中对“随笔”做了这样的描述:比如在一个冬日里,你坐在暖暖的火炉边,躺在一张摇椅上;或者在一个夏日里,你披着浴衣,啜苦茶。在这两种情境之下,你和你的好朋友任心闲谈,所得的文字记录即所谓“随笔”。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散文的特点了。长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育这里,散文的特点都叫做“形散神不散”。这话其实完全是扯淡。放眼望去,所有形散的文章,它的神一定都散了。就好比说随笔,两个朋友“任心闲谈”,还能有什么“中心思想”不成?就是这个要命的特点,使得好些同学写起散文来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写散文也就算了,考场作文也这么写,那不全瞎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学的散文的特点都叫“形散神不散”呢?这个“神”如果没有,又何谓“神不散”呢?其实,说到底,所谓“神”,就是我们“考试”时的“中心思想”;换言之,这些“神”是谁给的?不是作者给的,而是命题人给的。前几个月《中国青年报》出了一篇深度报道,说一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叫《寂静钱钟书》,后来被出成了高考题。这位作者非常开心,感到自己在文坛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承认,于是她就把阅读题找来,自己做了做。结果非常不幸,18分的题目,她只答对了一分,还是个选择题,里面说“最符合作者原意的选项”,答案有两个,作者自己只选对了一个,还选错了一个。还有一道题问“格调”二字有什么深意,那位作者立马就傻眼了:有什么深意,我当时用这个词的时候,根本没想它能有什么深意!
3.其格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为正格,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