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弗洛伊德是母亲的儿子,他一辈子都在向父亲致敬,难以逾越;温尼科特则作为象征性父亲,理解了母亲,看到了孩子,代言了婴儿,呈现出父亲角色的核心——温和有力、宽厚包容。他可以说是最温柔的男人!
这是温尼科特心理治疗文集施嘉琪教授写的序言里写的话,当然也是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大师温尼科特思想的精髓。
可是这位最温柔的男人是如何形成的?温尼科特通过一生辛勤的儿童医生与精神分析工作,与六万对母婴互动,著作颇丰。这些著作,当然也包括这本《婴儿与母亲》是否是大师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他需要这份温暖的抱持,让自己永恒地站在婴儿的‘鞋子里’呢?!正如《温尼科特传》作者罗伯特·罗德曼所言:
我们会问,是否他生命早期的情况——和妈妈、姐姐们、保姆及大家族在一起,却因他在14岁时被放逐到寄宿学校而断裂,在他生命后来的其他阶段重现,是因为复杂的关系需要解脱和澄清,才有可能产生出新的自由。
我的理解是开山祖师弗洛伊德创造了伟大的精神分析世界,以癔症研究为课题,提出了神经症水平的理论假说,通过治疗神经症类患者,从而验证自己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框架下,客体关系大师梅兰妮·克莱因似乎怀疑她的母亲对她怀有暴力感,这段经验构筑了克莱因暴力意念的部分背景,所以她的理论是非母性温暖的,有一种刚硬的‘男性’语调,她确定暴力性存在与孩子而非母亲的心灵中;事实上,克莱因理论的盲点之一就是,不见母亲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她自己孩子的命运将是靠他们自己决定,多于受她这个母亲的影响;但于此同时,克莱因的‘暗点’却点醒了温尼科特的理论,他大大方方的排除了父亲;这个对称性暗示了某个联结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因素,彼此完整了对方,温尼科特强调母亲,他潜意识里渴望自己的母亲站在婴儿的‘鞋子里’,于是便诞生了《婴儿与母亲》。
另:
温尼科特呼喊荣格回家吃饭
动力就是命
学就是运
当我死过一次之后
看到大地黑漆漆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也包括有差别评判
前景去了背景还
我小心翼翼的
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
心动,用意
径直走过去
一道曙光袭来
从整合走向存在
从存在走向坚定——我是的未来
创造着的
最鲜活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