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精选习惯
课程目的:关联习惯于目标,降低多习惯并行风险
海比特第二法则:Less is More
习惯是有效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
此次课程提到了习惯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从现状到目标的过程,从自己的现状到期待中的目标。我们不断的往前走,而从现状到目标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风险、阻碍,困扰和问题,同时也会设置很多的任务,去帮助我们一步一步的去达成目标。我们在面对任务和风险的时候,会考虑增加一些所谓的保障机制。比如说我现在记录的这个内容是老师讲解的原话,那我可能所谓的保障机制就是打字要快,或者用手机语记的APP来整理完成,这就是其实就是一种保障机制。习惯是我们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一种保障机制,它不仅仅可以保障风险的减少,同时也可以更快地推进成长。
习惯制定手册模板二
这个表格中分为五个区域,填写内容如下:
我的填写表格为:
学习小结:
1、引发思考
相比于第一课的表格,此表的填写难度增高。要求我们对习惯、目标、任务的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要运用抓手思维。我填写的目标是我今年一年的核心问题,但填写后发现并不符合SMART原则,完成起来也没有清晰的指标。这就引发了我对能够保障目标达成的习惯产生疑问。诚然这8个习惯是我目前强烈想要养成的,但经过了第三次课程的学习,我会发现这只是支撑习惯养成的行为而已。所以,这让我对“习惯”的认知上升了更高的层面,也引发了我大量的思考。(连续两个晚上睡前都在想到底什么是习惯,竟然都没心思刷微博了)
2、平衡轮工具
这次的表格中设计到一个平衡轮工具,它是一个平分成8个等分的圆,不同的8个等份代表着8个不同的内容,将每一个等份以1-10分,衡量每一个内容与核心观点的关联度(在课程所填写的表格中,我们做的是习惯与目标关联性打分)。但这样的工具可以用到生活工作中很多情况,我举三个例子(不一定非常符合工具的使用,给大家一个参考)。
3、坏习惯是习惯吗?
这是在作业中,永澄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百度百科中,对于“习惯”的定义是:习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定义中是没有褒贬情绪的,所以“习惯”这个词,在我看来其实是个中性词,只是我们在说习惯的时候,往往说的是“好习惯”,对工作生活个人成长有帮助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好习惯,也会有坏习惯。例如我们从小被灌输“饭前洗手”的习惯①,长大后依然会有这种不假思索的惯性行为,但一定也有人没有这个习惯②,那对应的“饭前不洗手”,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习惯③呢。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会发现,我并没有用“好、坏”这样的形容词去定义,但不难察觉,习惯①、②指的是好习惯,习惯③指的是坏习惯。所以,不可置否,坏习惯也是一种习惯。
那我们明知道一种习惯是坏习惯,为什么还会养成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自己受到原生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我们的成长造成一些负面刺激,长此以往,我们会不知不觉中形成不良的惯性行为和思维模式。二是我们有时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坏习惯,但不能轻易改变的原因是,坏习惯也会带来“快乐”。举个例子,我们会普遍认为“晚起”是一种坏习惯,但为什么不易改掉呢?我们先把“梦想无法叫醒我”这样的观点放一边,简单来看看晚起给我们买带来了什么“快乐”。首先人都会有惰性思维,总想办法偷点懒,哪怕多睡那五分钟十分钟,都会延缓我们生理上的疲劳;其次倘若多睡了十分钟,交通又特别顺畅没有上班迟到的时候,我们甚至会不经意的在心里偷笑“赚到了”;再者在节假日里,可以赖在床上不用早起的时候,那种放松、愉悦的感受,让我们可以暂时逃避快节奏的压力。所以,坏习惯虽然坏,但也会带来“快乐”,即使这“快乐”之后伴随着懊恼和挫败。
另外补充一点说明,“习惯”这个词除了是个中性词外,其实也是一种主观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观、价值观不同时,其实对不同的习惯也会有不同的定义。前段时间,全国暴雨造成“看海”奇观,恶劣天气下,辛苦了外卖小哥们。网上爆出了外卖未按规定时间送达,订餐者拒收并辱骂了送餐员的一段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不去讨论这个事件中的熟是谁非,来看看订餐者用辱骂、拒收表示自己的情绪,可能就会是一种思维习惯:在遇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件时,以负面情绪来表达。有人会认为无论什么天气情况,未按规定时间送餐,拒收是正常行为;有人会认为,在恶劣情况下,虽然未按规定时间送餐,但也应该抱有感谢和宽容的态度。我们会发现同一个事件,会有两种不同的、对立的看法,这其实也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所造成的。那两种思维表达,我们能够用统一的边界去定义到底哪一个是好习惯,哪一个是坏习惯吗?恐怕很难,所谓的边界其实都是自己心里的那把尺,也就是自己的思维习惯。所以也许你认为的好习惯,在他人的眼里,其实是一种坏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