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涉及关键剧情,请放心阅读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发给我一张短视频的截图,内容是电影《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即将上映,有几位心智障碍人士参与了影片拍摄。
当时的我,认为这无非是一个噱头,一种新的消费残障人士的方式。
直到9月28日,也就是电影上映当天,星儿守望者的用户家长毛毛妈妈,给我分享了电影的幕后花絮视频。
看起来,似乎这不是“做做表面功夫”,而是一场全情投入的参与,我被打动了。
于是我立马搜索电影院场次,买了上映的第一场。
我很好奇,这一次,不是普通人扮演心智障碍人士,而是心智障碍人士扮演自己,会是怎样的呈现呢?
真实
参与《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拍摄的一共有三位心智障碍人士演员。
在以上三位演员之外,还有数名普通演员,他们一起扮演生活在“仁爱之家”机构里的智力障碍患者,做着参加特奥篮球赛的梦。
他们并非个个都是俊男靓女,有人不讲卫生,有人表情呆滞,有人眼神怪异,也有人格外注重自己的外表,精心打理自己稀疏的头发。
他们并非个个都是温柔的乖巧宝宝,有些会有暴力攻击行为,或者做出不合时宜的身体接触。
没有强行让他们的外表去符合大众审美意义上的“好看”,没有强行美化他们的行为表现——
我们需要看到心智障碍人士可能存在的各种样子!
而且这三位演员,“演技”也融入得很好。说话发音不清、语调不自然、神情单一、不太理解社会情景等等,都能让观众对这个群体面临的困难更了解。
克制
影片中有两个地方,令我觉得非常克制。
一是关于心智障碍人士们的“特殊天赋”。
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这种“特殊天赋”,比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记忆能力等。而回到现实,拥有这种耀眼才能的人,还是极少数。
在《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中,大家的“特殊天赋”更像是后天练习所得,有人因为在工地抛砖所以力气很大、准星很准;有人因为在家里帮忙做打糕,所以眼疾手快等等。
这些微小的、很容易被忽略的能力,被教练巧妙地运用到篮球中,并且糅合成了整体。少了“神话性”,多了“合理性”。
二是关于心智障碍人士们的苦难。
岳亮扮演的“乐亮”一角,曾经被送离过“仁爱之家”。乐亮的姐姐质问篮球教练:“你知道乐亮那段时间经历过什么吗?”
教练敷衍回答,姐姐也笑而不再提,乐亮那一段空白的经历,只能由观众自己去想象。
其他心智障碍者的过往,也仅在影片中闪过一两个片段。一两个片段当然不足以让我们知晓他们的曾经,但可以让我们窥见那磨难的生活。
不拿苦难大肆渲染,更着重去讲大家乐观的态度,煽了情也赶紧自嘲破坏掉氛围,把眼泪换成笑脸。
思考
当普通人的篮球队,遇上由心智障碍人士组成的篮球队时,应该全力以赴,拿球说话吗?
这是电影里爆发激烈冲突的一幕,也是在这里开始打开了我眼泪的阀门,一发不可收拾。
在荧幕之外,观众们也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应该尊重比赛精神,不放水,平等地去看待心智障碍人士;有人则认为应该更加保护心智障碍人士,不要过于挫败他们,甚至就不应该在一起比赛。
隔离还是融入?
保护还是尊重?
普通人应该怎么选?心智障碍人士又会如何选?
电影没有给出十分明确肯定的答案,但让我们看到了“正反”两方的观点碰撞,也让我们看到了“正反”两种做法带来的结果。
也许,是否要在比赛里“一决高下”并不那么重要,而是像《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的拍摄一样,让心智障碍人士和普通人一起享受合作的愉悦,是更重要的。
在影片末尾的彩蛋里,我们看到了三位心智障碍演员的面试剧组和拍摄花絮。
拍摄过程非常不容易,三位演员本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亲属和剧组工作人员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包容。
我匆匆记下了岳亮妈妈在彩蛋里感人肺腑的一段发言(可能不十分准确):
一个不会哭、不会笑、听不懂指令的孩子,如此深度地参与到一部电影里,多么不可思议,多么不合逻辑,但就是这么奇妙。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不完美,上映之后已经有了不少差评。但我愿意把它分享给大家,因为它有真实的一面,有克制的一面,有引发思考的一面。
如果您恰巧也看了这部电影,欢迎在评论区说说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