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最热闹的娱乐活动莫过于请戏班子来唱戏。一般一唱就好几天,而这几天里,我则获得了晚上可以不用待在家里的自由,和姐姐们一起去看戏。其实看着舞台上咿咿呀呀的,我也实在是不懂,但毕竟在那个没有电视的日子里,内心太过贫乏。因此只要是新鲜的,我都会全神贯注。
我记得当时自己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每当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我就赶紧问我姐姐,“姐姐,姐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听到是好人,我这心里就舒服了些,要是坏人的话,恨不得赶紧让他下场,后来看的多了,我就基本上能从背景声和人物的装扮中看得出来了。所以每当人物出场,我都会得意地将自己的发现提前告诉我姐姐。
后来上学后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和我有类似的经历。而且除了会把人分为好人坏人之外,我们还会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英雄和混蛋,伟大的人和平庸的人……
我们带着这样的善恶二元对立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也试图约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似乎一切清清爽爽。不过随着年岁渐长,我也越发觉得不对劲了。首先,我不知道该把老师归为什么人了?按道理来说,老师是好人,是教书育人的人,是答疑解惑的人。可是我初中老师只对那些家里请吃饭的学生格外照顾,对了,还有他老乡。其次,我也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人了?因为我在初中的时候觉得学生该好好读书,可是我也忍不住早恋,而且还偷偷牵人家女孩子的手,甚至还动过很不纯洁的念头……这让我一度陷入了分裂。
突然间觉得这个世界乱糟糟的。记得从上初中开始,我就对过年丧失了任何期待,我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少年的忧愁之中。
这一晃,就是六年。
进大学后,我第一次有机会读西方的小说。第一本,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灰蒙蒙的天空中下着小雨,我是逃课读的这本小说,而且是专门挑的一个空教室。
整个故事是在拿破仑战争后的王朝复辟时期,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主人公是于连,一个外省出生,且贫穷的木匠的儿子。不过他长大特别好看,也很勤奋,记忆力惊人。
他非常崇拜拿破仑,因为这位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是从下级军官起家,只靠着他的智慧和长剑便成了世界的主人。所以,于连也想像拿破仑一样,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跻身于上层社会。
在当时,对于一个法国平民来说,要想晋升,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当教士,成为神父;另一个就是去战场上搏军工。教士穿黑色的道袍,后者穿的是军服,所以小说叫《红与黑》。于连一开始学习拉丁文和神学,想日后可以成为神父,当然,这只是他用来改变自身命运的目的,而不是对宗教有兴趣。这和我们很多人考大学时差不多的,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但于连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前面说过,于连记忆力惊人,很快他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将整本拉丁文的圣经给背下来了,这件事轰动全城。后来经由神父推荐,于连到市长家里当了家庭教师。
年轻的市长夫人从小就在修道院长大,而自己的丈夫只对金钱、权势和荣誉感兴趣。形同丧偶的她,无奈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当她遇到年轻帅气有教养的于连时,干柴烈火,很快就陷入了热恋。不巧的是,市长夫人的女仆也爱上了于连,不过她遭到了拒绝。心怀怨恨的女仆将市长夫人和于连的私情散播出去,于连只好离开,并且在神父的安排下到神学院进修。
从神学院出来后,于连在侯爵家当上了私人秘书,并且认识了侯爵的女儿。侯爵的女儿美丽而高傲,追求者众。不过她看不上一般的公子哥,反而对于性格高傲的于连青眼相加。于是在她的指示下,于连用梯子爬进她的卧室,两人发生关系。
不过,侯爵女儿想要的仅仅是一种征服男人的快感,她高傲,并不爱于连。很快,她就后悔了,对于连不冷不热。不过于连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对侯爵女儿展开欲擒故纵的策略,去追求侯爵女儿的闺蜜。很快,侯爵女儿受不了这种刺激,跪倒并臣服在于连的脚下。紧接着,侯爵女儿怀孕了。侯爵虽然极为愤怒,但迫于现实只好给于连贵族的身份,让他成为军官。
可就在于连春分得意之时,市长夫人出于嫉妒,揭穿了他的丑行,于连身败名裂。于连一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后来知道市长夫人是被人胁迫才不得以揭发的,于连追悔莫及。
因此,当法庭以预谋杀人的罪名处于连死刑的时候,他拒绝上诉,也拒绝侯爵小姐对自己的营救,走上断头台。侯爵小姐捧着于连的头颅亲吻,并亲手将之埋葬。之后,市长夫人因过度思念于连而去世。全书结束。
读完后,我百感交集,对于于连我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虽然出身低微,但是却有理性有抱负,聪明好学肯吃苦。关键他还有尊严有体面,这些都是他人性中光辉的一面。可另一方面,他自私自利,为了往上爬也不择手段,虽然从心底蔑视权贵但又想跻身其中。
于连到底是个什么人呢?当时我没有答案,心中只有矛盾。可从此,我喜欢上了西方的小说,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读的多了,经历的多了,思考的多了,我开始慢慢懂了于连,理解了于连。于连,是一个全方位的,完美的,立体的人。我之所以不懂他,那是我的问题,我自己脑子糊涂,接受不了真实和复杂,只想着简单地把人脸谱化而已。
前面三篇文章,《你为何总是“知行不合一”》、《走出心理的泥潭》、《为何我们总是难以理解对方》,我们讲了两个概念:认知失调和基本归因谬误,你会发现,这两个概念都在描述人性的复杂,既非黑,也非白,而是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这样讲道理,更不喜欢听这样的道理。这就像我多年以来总是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一样。是的,我们不喜欢漂移不定的道理。我们希望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明确的、清晰的、不变的,人是一眼就能看清楚的,而且一直不变的。这样,我们才有规律可循,我们才会觉得心里踏实。
可真实的世界是,真相永远是漂移不定的。人性永远难以贴个标签完事。不是说好人就不会做坏事,遇到诱惑,圣人一样会动摇,遇到打击,勇士一样会崩溃,也不是说坏人就不会干好事,恶贯满盈的人,可能在家里是个好儿子、好父亲。人性从来都是在幽明的灰色地带。
有人问我,面对如此人性,该怎么办?
我说说我的答案,我将用一生去认识它,去探求它。而现在,我得先接受这种复杂,而不是用自己的一厢情愿来代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