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互助组之家第267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在积极地探索自我,去找寻真实的自己;在与朋友的闲聊过程中,也有朋友多次指出要享受当下。总觉得还是有比较大的进步呢。而这本书,由于童收般的名字,虽然很早就听说了,但迟迟未纳入自己的书单。正好前段时间又无意中看到不少人的推荐,就翻开了。却不想,短短的一本小册子给了自己关于更多自我探索的工具和认知。
这是一本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借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模拟了病人与咨询师之间互动的全过程,讲述了一名抑郁症患者是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得到疗愈和改变的。但其对于人生的指导却远远超越了抑郁本身。
先说一下书中的主人公蛤蟆,他陷入深深的沮丧、无助和悲伤,却无力挣脱出来;他缺乏自信,总是不由自主地讨好别人,当别人看不起他、批评他、欺负他的时候,他也不敢把愤怒表达出来,却又痛恨自己的软弱;有时候,他甚至找不到自己有什么优点,活着有什么价值。
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过去10年间的自己——大学毕业之后最黄金的一段时间。看到这样的角色与定位,深深地代入到了书中。
那作为书中的蛤蟆,自己又学到了什么呢?
一个中心:心理咨询是自己的事儿
这里摘录书中咨询师苍鹭的原话: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第一步:走出依赖。实在太像了,当自己从体制内走出来的前几年,总是在想着怎么让别人给自己指一条路,想着让别人点醒自己。而自己呢,却在战术性的勤奋中陷入战略性的懒惰。
两个基本点:信心加标尺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这是改变的初发点与终点。
而基于“只有可度量的,才是可改变的”,那如何去度量这种改变呢?“如果以1~10分来评判你现在的感受,你会给自己打几分?”这正是书中所提到的情绪温度计。所以,当别人问你感觉如何,当自己审视感受如何时,不妨亮出自己的分数。
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父母、成人
“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
人其实会处于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中:
儿童自我状态
当说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指的是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而实际人,人刚刚出生时,如同三原色一样,只有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基本情感是类似的,但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
而具备基本情感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儿童;与之相应的,是适应型儿童。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当然,婴儿不会用逻辑或者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会从经验中学习。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想想我们作为孩子时,是如何想法设法地得到父母的夸奖,去赢得夸赞,如何习得不带攻击性地发火,用缓和的方式释放愤怒(包括为什么近两年媒体上反思乖孩子现象,因为这不自然,是一种幼年时的适应策略)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或者心理咨询师口中的,用童年去疗愈自己。
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苍鹭提出“挑剔型父母状态”的概念,状态包含“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等特征。通过此概念,蛤蟆先生了解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也开始明白他真的会批判和惩罚自己,正如小时候父母对他做的一样,这甚至是在满足他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共谋”——“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 ”。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这是他不开心的原因。也是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不停地自我否定的表现。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三种状态的共存
儿童自我状态的关键词是依赖,父母自我状态的关键词是责怪,而成人自我状态的关键词是自主。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状态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有的人开心,有的人伤心。都是正常的,更关键的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然后找到自己想要奔赴的状态。
但并不是说成人状态是唯一的。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但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四种人生坐标:关于自我与他人好坏的四象限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将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他人,则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结果:
我好,他好;
我好,他不好;
我不好,他好;
我不好,他不好。
而上述儿童自我状态,实际上就是“我不好,他好”,也是书中的蛤蟆先生,是生活中不幸福的你我。父母自我状态,就是“我好,他不好”,不断地去批评、去责怪、去教育他人,是书中的獾,是生活中给我们造成压迫与困扰的他人。而成人状态,就是“我好,他好”的状态。也是我们应该去定位的人生坐标。
当然,这个坐标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过程中的处事象限。也就顺带指示到了情商。
关于情商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其他收获
- 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 《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的著作)命名并描述了一百种心理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