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在厨房做饭,因为锅铲有水,然后有滴热油溅在脸上,脸上立刻感到一阵灼热。我在水龙头一边用凉水洗脸,一边思考:为什么是我在厨房做饭,而不是我老公?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
老公在公司加班没时间。
老公做得饭不好吃。
老公太忙很累。
老公做饭太慢。
这么多答案恐怕只有一个才是正确答案,因为我是女人,他是男人。
这让我想起之前男演员朱雨辰和妈妈上一档综艺节目的一些谈话内容。
主持人问朱雨辰妈妈:如果真的两个人在一起,做饭这件事儿谁来做比较好?
朱雨辰妈妈说:男女分工不同,既然你愿意进这个家,你就应该担起你的责任,女的就应该做贤妻良母。
为什么是女人做饭而不是男人做饭,为什么女人就应该做贤妻良母呢?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
女儿不会做饭嫁出去是会被丈夫嫌弃的。所以我爸从小就让我妈教我们做饭吃。
其实我妈在嫁给我爸之前五指不沾阳春水,从来没进过厨房的女人。就连我的外婆在嫁给我外公之前也没有做过家务,外婆家从来不让女人做家务,每年到了过年过节,你只会看到一帮男丁在厨房忙前忙后,女人们在房间里打着麻将,聊着天。相反,在我奶奶家,全是女人们在厨房忙前忙后,就连我奶奶有时也会帮忙,而男人们在房间里谈天说地。
经历过直接把米放进电饭煲里蒸、一条没刮鳞片、没破开的鱼直接放进锅里煎,没有一些生活常识的妈妈到现在粤菜、湘菜、川菜各种拿手好菜,每逢过年过节一桌子美味佳肴。
我问我妈,“你现在为什么做饭这么好吃?”
“还不是被你爸逼出来的。”
而我爸呢,会做什么,只会在我妈做出饭菜后,插着腰,拿着筷子评价
“咸了”“淡了”“这个菜不是这么做的”。
而我从小就被锻炼各种家务活,话说没少摧残我这朵祖国的花朵。
在我老公的原生家庭中
公婆因为工作缘故分居两地。婆婆用自己一半的工资雇了一个保姆帮忙自己带孩子,中午和晚上她下了班就自己回家带孩子。
那几年孩子很小,她既要工作,又要带两个孩子、做家务,应付双方大家庭的人情往来,应该是很辛苦的。
在我老公的记忆中有一件小事,有一天他的爸爸回来了,他不认识,就问妈妈和姐姐这个人是谁啊,为什么在我们家?
直到我老公8岁的时候,他们夫妻俩才结束异地的状态。这时他们已经异地了十几年。
后来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家务绝大多数都是我婆婆一个人在做。
我的爸爸和公公都是在50多岁之后才开始学习做家务的,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处在半退休的状态里了,没有什么工作可干了。
我的父母和公婆的婚姻模式看起来是“男主外女主内”,但其实女人对外也付出很多,比如我妈不是只在家做家务, 山里的、田里的、地里的活她也没有少干。
我婆婆和丈夫一样在工厂上班,工资低,家里经济紧张的时候,她还会下班之后接私活赚外快,赚的钱比丈夫多得多。
为什么男人只要干外面的活就可以了,而女人需要内外的活都要干?
父母的婚姻模式总是会深深地影响我们。
那些父母恩爱,家庭幸福和睦的孩子长大后相比从破碎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获得幸福的概率更高。爸爸会分担家务的家庭,儿子长大后分担家务的可能性也更大。
我是从小做家务的女孩,我老公是从小没有做过家务的男孩。
所以,当我们谈恋爱同居时,我们复制了原生家庭的模式,所有的家务都是我做,我甚至会用做家务来讨好他,尽可能把饭菜做得可口,把马桶刷得干净,就像曾经讨好我的父母那样。
渐渐的,我感觉越来越累,不堪重负,再接着我开始感到不公平,童年时逃离的感觉又出来了,我要逃离这个男人,逃离这段关系。
我陷入过度付出——感觉委屈不公,自己是个受害者——愤怒反抗去伤害对方——感到内疚进行补偿——过度付出——感觉委屈不公的循环。
后来,我没有逃离,我们开始沟通,开始进行艰难的磨合,那时还是男朋友的他学习做菜、拖地板、洗衣服、晾衣服……
我们的关系变得平等、稳定和亲密,但依然会为一些家务琐事起争执,比如我觉得地板太脏需要拖地时,而他不这么认为,如果要拖地就你自己拖吧。这涉及更多的是标准的问题,而不是不公平。
男人们,醒醒吧,别再想娶个保姆了!
有句话说:“很多女人都不想结婚了,而男人还想娶个保姆。”概括了中国目前婚姻市场的一个现状。
很多女人看清楚婚姻对自己的好处实在太少,尤其是会挣钱的女人,都不想结婚了,而很多男人还沉浸在过去当老爷的迷梦中,并且试图享受到更多的好处,觉得我找了老婆不仅找了免费的保姆伺候自己,而且这个保姆还能出去工作为家庭挣钱。
在现代社会,如果男人还在用传统的婚姻模式想问题,他将很难拥有幸福的婚姻。
试想一下,我一个女人既要工作,为家庭做贡献,还为你生孩子,做家务,如果离婚,我还要把财产平分给你,你说我是不是太亏了。女人又不傻,这么亏本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做的。
男人,积极做家务吧,别让家庭分工的不公平破坏原本可以拥有的幸福婚姻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