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完来家里玩的两个小伙伴,已是晚上九点半。
豆豆突然想起约定好的动画片还没来得及看,说:“我知道现在时间不早了,可是我真的很想看完再睡。”
我想了一下,答应她,回到家,洗完澡,可以看到十点半,之后关灯睡觉。
她急了:“那你快点开呀,慢腾腾的,等下我都没有时间看电视了!”
我安慰她:“很着急是吗?我真希望能把车开得飞起来。”
“飞什么飞!你倒是飞起来我看看呀!明明就飞不起来!”
“我只给你两分钟,马上开车到家!否则跟你没完!”
“只剩下一分钟了!”“还有三十秒!”......
豆豆的嘴巴像机关枪,突突突不停开火,我开车,开车,只埋头开车。没有想好如何说之前,先沉默,否则,一个人的牢骚就会变成两个人的战争。
“红灯红灯,请你快快变绿吧,我想快点回家给我豆豆看电视呀!看电视对她特别重要。”我对着红绿灯“祈祷”。
“前面的车,闪开闪开,我豆豆要赶回家看电视啦,麻烦让让啦!”我对着前面的车“请求”。
......
“五、四、三、二......”豆豆的声音温和多了:“妈妈,你听我下一个数啊——五十八!还有58秒呢,等下不够用我再给你加,不用着急啊,妈妈。”
♥2♥
豆豆很生气:“妈妈,你又抱田田了!你不能老宠着他,会把他宠坏的!”
“豆豆,你小时候,妈妈抱你更多的。”奶奶安慰她。
我把怀里的田田给奶奶:“妈,我来,你先带田田玩。”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我:“你希望我抱抱你是吗?”
豆豆:“是的,你抱着田田,都没时间抱我了。”
我抱着豆豆:“你很希望妈妈多点时间陪你,对不对?”
豆豆:“是的,我想时时刻刻和你在一起。”
我:“我也想时时刻刻和豆豆在一起,现在是我的‘抱豆豆时间’,谁也不能打扰,谁也不能把豆豆从我怀里拉走!”
“啊!啊!啊!救命啊!”豆豆开始搞怪了:“我都呼吸不了啦!”
打打闹闹玩了一会儿,我接着说:“其实,你并不是讨厌田田,而是希望妈妈能多点时间陪你玩,我的理解对吗?”
豆豆:“对的,一点没错!”
♥3♥
来家里玩的豆豆的小伙伴在车库摔伤了,流了鼻血,上嘴唇也磕破了。
我非常非常自责,虽然没有大碍,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小朋友。晚上老公回来,跟他说这件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难过。
老公听完,说:“你为啥没好好看着她呢?”老公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很平静,语气也很温和,他不是在责怪,可能只是一句随意的感慨。
我问自己,心里舒服了吗?没有,难过还在。
老公接着说:“牙齿也没松动,嘴巴也是小伤,没事,下次注意就好。”
老公已经做的很好了,平和,放松,安慰,丝毫没有责怪,我问自己,心里舒服了吗?没有,难过还在。
我开始跟自己联结,对自己说:“小朋友受伤了,我很难过,也很自责。是因为我很看重小朋友的安全,希望她们能愉快的玩耍,也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支持豆豆的友谊,支持她的朋友。车库后面的排水槽已经摔倒了不少人,我需要用木板把它盖起来。”
说完之后。我又问自己,心里舒服了吗?舒服多了。难过还在吗?不在了。
豆豆催我快开车,我当然可以这么回答她:
“谁让你和朋友玩的忘记了时间呢?我都提醒你们三次了。”“两分钟绝对不可能到家,飞起来也到不了。”“今天看不了还可以明天再看啊,有什么好难过的?”
豆豆抱怨我总是宠着田田,我当然可以这么回答她:
“田田这么小,我不抱他怎么办呢?”“他是弟弟呀,你能不能多爱他一点?”“小时候妈妈也是这么抱着你长大的。”“我不是刚刚抱过你嘛,一抱起田田你就这么说。”
这些话,听起来跟事实特别接近,说起来也特别顺口。
问题是,这些“解释”和“道理”,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更容易激起豆豆的情绪。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和孩子在一起?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先链接情感,用拥抱和倾听让爱流动起来,再纠正行为。低年龄的孩子,当情绪被接纳之后,问题的一大半就解决了。豆豆的行为无数次的验证了这句话。
其次,做孩子行为的翻译官。孩子感觉敏锐,却不太会表达,他不会在沮丧的时候跑到你面前,说,妈妈,我这么做是因为需要你爱我。所以,翻译出孩子生气、哭闹行为背后的语言,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理解是爱的前提。
再者,在问题面前,和孩子站在同一边。养育之路,大多是喜忧参半,有时候,我们难免会抱着“等着你吃苦头”的心态希望孩子能够吸取教训。遇上问题,我们是“纠正方”,孩子是“被纠正方”,就像辩论赛的正方和反方,我们根本不是同一国的人,为什么要听你的呢?
最后,风口浪尖上,让讲道理和解释靠边站。豆豆曾经跟我说,妈妈,我知道你说的都对,可生气的时候我就是不想听。翻译下豆豆的话,她是在说,在我生气的时候,除了让我觉得被理解,除了看见我行为背后的美好,请不要说其他。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游戏!游戏比你会说话,游戏是孩子世界的语言,是打开孩子世界的钥匙,在我的认知里,游戏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最迅速的和孩子链接情感的方法,没有之一。
每一位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只有当亲子间实现良好沟通,让爱得以传递,爱才能发挥它巨大的能量。
当我们和孩子站在同一边面对问题的时候,孩子也会愿意和我们站在同一边解决我们的难题,愿你、我、他,都能真正和孩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