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更新了,今天我发自内心的想要对我所看过的一篇影片-22,碎碎念下。不为什么其实这部影片已经上映很久了,现在可能都已经下映了,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已经听说过这部电影的主题。 讲真,我当初看的时候并没有多的感觉,甚至看不出有任何的情节,只是觉得自己仿佛在看邻家老奶奶的日常生活,虽然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能感觉到那种过往的悲伤。我现在又想起来去说去谈论这部影片,因为我感知到了她太大的余味,就像一艘船,开过,留下一层层一圈圈的涟漪在心中荡漾,我庆幸且欣赏这部电影没有用故事的情形跟我展示过往的刀光剑影。
讲道理,对于这份历史,习惯性先迸发到我脑海里的是"勿忘国耻",因为历史书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都是年代,英雄,爱国等一系列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词,这没有错。但是除了国家这个维度,还有一个我们需要温柔相待的活生生的个体,特别欣赏影片海报上深情凝望着四个大字,这才是这些老奶奶,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尊重。
历史,这么厚重的词。它的有些记忆有些压的人喘不过气的蛮力,可落在国家身上的时候,最先承受的是曾经历史中活生生血淋淋的肉体,这种碾压的感觉,就像历史的齿轮重重碾压过,那一刻多么疼痛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看到他们身上深深的烙印,心中一揪,相比对于曾经的那种痛觉的还原,千万分之一。
为什么要说深情凝视这四个字非常的温柔呢?因为我所接触的大多数关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无非就是非黑即白,在腥风血雨中,丑化神化地对比中,突出了某种英雄主义的气概,在这种框架中对战争的反省,仅限于正义与非正义,国家与非国家的层面,让他感化下,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情绪:对一件从来没有见过的事,引以为傲,对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人,恨之入骨。了解这段历史,不是要去学习恨,把那些带着历史创伤的人当做证据去怜悯,一个劲儿的想要问他们,你们究竟发生了什么好可怜哦,郭柯导演在这里处理的非常好,不说就温柔地避开,谁也不会尴尬,只是温柔的望着你,陪你一起聊聊天,所有的提及会让他们想起过往的经历,一来是种打扰,二来是种伤害。片中的几位老人从来没有向自己的后代,主动提过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因为不想说,而是没法儿说,委屈是说不出来的,只能自己扛着。所以影片不需要也没有提及太多的过往,只需要静静地深情地凝视着他们就好。
影片还教我了一个词-慰安妇,对于这些奶奶,慰安妇是日本的说词,我们用只不过是为了方便维权,这句话解释地很心疼,没有人愿意充当慰安妇,被迫的后面又有多少令人心碎的故事,这些都没法儿说。影片有几个温柔的片段,一是有位老人唱童谣,很明显,这不是我们中国的童谣,但我们又似乎却能从中读出老人的孩提时代,曾经的无忧无虑,当战争的魔爪伸向它时,这些只能沦为回忆,深深向往的回忆。二是老人在喂猫,不管自己吃了没有只要有猫来找吃的,她一定会喂给他,因为她知道饿是什么滋味。
影片其实给我们留了一个思考,究竟怎么和历史相处,这点我们真的会吗?国家层面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然而人的层面,我们真的会吗?影片中,有个叫罗善学的老人,她的母亲是幸存者之一,当年他被囚禁了好几个月好不容易回家后发现自己怀孕了,然而,因为害怕打掉孩子以后,从此没有了生育能力,他还是把孩子留下了,就是罗善学,因为血统的原因,他是在歧视中长大的,从小上学,都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骂他是日本杂种,甚至遭到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同胞兄弟的,生命的威胁。多上学生在七十多岁了依旧孤身一人,没有妻子没有后代。只是想想,仔细真的好残忍,为什么?要把对历史的宣泄放到一个无辜的个体身上,为什么为了他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就要诅咒,或者背负一辈子呢,是他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呀,你们真的知道怎么对待这个历史吗?凡是贴上日本标签的,我们就都要要贴上恨吗?历史值得我们正视,但是,人更值得我们共情。
这部影片,只是一个缩影,我希望在22现在这个数字变为零之前会得到他应有的结局与。我更希望历史在上升到国家层面之前,每一个人明白那些经历人该得到怎样的对待与共情,他们值得我们的深情凝视。
公众号:yolo在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