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邑人电影院
【父爱】
小的时候就看过动画片《哪吒》,印象中的哪吒父亲李靖是一个顽固、自私、胆怯的伪君子。眼见着龙王水淹陈塘关,整个城的百姓都要遭殃,为了避免玉帝的惩罚,避免丢掉乌纱帽,他对着哪吒大声怒斥:“逆子,你连累我们所有的人,留你何用?!”
明明是龙王迁怒于哪吒,以泄私愤,妄自发洪水,祸害到无辜百姓,却将矛头指向哪吒。惧怕龙王威力的李靖不明是非,只想着与亲生儿子哪吒断绝父子关系,脱离关连。
只有几岁的哪吒啊,却不得不承担所有的责任:“爹爹,我还你骨肉,绝不连累你”,便拿起刀,剔骨割肉还于父亲后,含泪自刎。
那时还是孩子的我,看得泪流满面,又气又忿,更是厌恶这个自私胆小的父亲。
可是,天下的父亲大多是爱孩子的啊。我们何必追究个去恨呢?
故而刚刚上映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父亲李靖完全成为另外一个人,虽然也古板,但有担当,并且不顾一切维护着自己孩子。
可能是儿时的印象太深刻了,我总觉得这样的李靖好假,他是塑造出来的“好父亲”。相信,重新建立的“李靖”,更适合当代父亲形象,可无法获得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观众的“芳心”。
那么这样的父亲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里,作者建议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家庭,去了解自己的家庭史。也就是说,如果想与父母能够完成沟通,首先要了解父母的原生家庭链,了解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他们生长环境。
那么,回到《哪吒》里,我们发现“老李靖”更符合一个父权社会的父亲形象。严厉、严谨,不苟言笑,就像《红楼梦》里宝玉的父亲贾政的模样,从小,宝玉就从内心深处惧怕父亲,贾政对贾宝玉要求极为严格,这对父子也发生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贾政也曾下过狠手暴打贾宝玉。作为官宦人家,他们从小就接受的使命——让家族发扬光大。故而,比起儿子的健康与快乐,父亲们更在乎的是儿子好好学习,努力成为皇帝重用的“栋才”,如此,才可以成为他们袭爵的合格接班人。
如此一分析,也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就是这样的父权文化,他们也是承受者,是继续接受上一代人的教育模式而已。要想改变他们,几乎不太可能,那么只有一代又一代父亲,慢慢地改变,争取做自己眼里最满意的父亲。
所以,重新塑造出来一个有爱的李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看作是一种进步,也是成功改变现代父子关系的契点,是每个现代父亲学习的方向。
【母爱】
那个穿着盔甲才敢陪哪吒踢毽子的母亲,让人哈哈一笑的同时,也感动这位母亲的坚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多的是母亲。所以,母亲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哪吒母亲在片中变化不亚于李靖的变化。她也一改古代女子中规中矩的模样,一出场,就挺着怀了几年的大肚子,一边很粗鲁地啃着桃子,一边对正在拜佛的李靖粗声粗气的说:“拜什么拜,再生不出来,我就要……”
武功高强的她简直是花木兰的翻版,可是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忙“工作”,要协助夫君在战场上大战几个回合,偶尔赶着回家,才会陪儿子踢一次毽子。母老虎一样的她,和儿子说话却极为温柔,她知道儿子刀子嘴豆腐心,所以无论儿子说什么冰冷恶毒的话,她都不生气,而是极有耐心的疏解他。
看着儿子唱着“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她知道他在自嘲的时候,更期待有人真的了解他。此时,她并不劝诫、教诲他,而是拉着儿子的手说:“你也渴望被大家认可的。”儿子不想做小妖怪,想做人们心中的英雄!而她也努力将儿子向这个方向引导,并不是希望儿子给她带来荣耀,而是希望儿子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快乐。为此,她才请太乙真人将儿子带到卷画里,让他待在画中,静心学习神技,控制自己的性格,以改变百姓对他的看法。
这又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母亲。就像李靖一样,这个母亲塑造得极为完美。总是在儿子最需要的时候,维护他,帮助他。而不是苦口婆心的戏诫和教诲,什么要好好努力,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试想,现实中有几个母亲可以做到这一点?
很多母亲不是不爱孩子,她们只是按着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这方式合适不合适孩子,并不重要,重要是按她的要求做。虽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并为此付出努力,却不愿意承认孩子的平凡和普通,一旦孩子达不到她们的目的,便表示失望和伤心,并且不认可他们,这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再提一提几个月前,那个从上海一座大桥跳下去的男孩。母亲与他发生争执时,失控地将车停在大桥中间,从驾驶位置下来坐到后排,和儿子“说话”。随后,儿子不顾一切跳下桥,当场死亡。类似的悲剧,总是以不同的方式重复上演。哪怕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那么多明明很爱孩子,却逼着孩子走上绝境的父母。
简单粗暴的以自己的方式要求孩子,是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尤其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他们不可能心悦诚服的接受粗暴干涉的教育方式,他们会硬碰硬,就像哪吒一样,将刀架在脖子上“我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悲凉后果。
恨,是相对容易表达的一种情感,爱却不是,爱很复杂,真正纯粹的爱,是不掺杂任何自己目的爱,而这,却是最难得的一种爱的方式。
【友爱】
新版哪吒,作了大幅度改变,从大眼睛,小嘴巴,圆脸庞的天真小孩模样,变成烟熏眼、豁牙,手插裤袋,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这样的人,以前人们称为“痞子”,现在称为“熊孩子”。
故意变丑的哪吒刚出场,还真有些不习惯,可越到后来,越喜欢。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小细节的描绘,更贴近一个平凡人,有亲切感。另外越出乎观众意料之外,反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也是根本原因,丑哪吒这个人物契合当代人心理,一方面更生动、接地气,另一方面内心孤独,外表冷漠,假装不在乎,假装无所谓,更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东西。
这样的形象,在周星驰的好多作品里也看到,表面上一副漫不经心的小人物模样,实则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接受,却又不愿意显现出来。
原来,那些混身是刺的人,内心比谁都柔软;那些看上去刚强的人,内心比谁都脆弱。
对一个孩子来说,无论父母的爱有多深,也弥补不了对同龄人的渴求。被囚在屋里的哪吒,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人陪他玩,即使偷偷跑出去,也被整个村庄的人所排斥,甚至把他看成一个恶魔,共同仇恨他。
这样的处境很惨。职场工作的人,也可能所有体会,那就是被身边的一群人故意排斥、架空,那种滋味对人的杀伤力非常大,更别说一个孤单的孩子。此时的哪吒多么渴望有一个年龄相当的同伴。
敖丙的出现,简直是他的救命草,他们不仅年龄相仿,武功不相上下,还有着相似的出身环境。看到熬丙,哪吒仿佛看到一面镜子里的另一个自己。
两个干枯已久的小灵魂,遇到友谊的甘露,瞬间撞出“友爱”的火花。
所以,当敖丙不顾家族大业,将龙王的再三嘱咐,弃之身外,最后与哪吒共同应对天雷时,初看令人意外,仔细一想,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表面上看,是友谊促使他们共同合作,实际上,哪吒的话真正触动敖丙内心,他不仅仅是为了帮哪吒,更是为了自己。
哪吒说:“是魔是仙,自己说了才算。”
而龙王说:“我给了你灵珠,给了你万龙甲,你的命,不只是你自己。”
哪吒说:“不认命,就是我们的命”
而龙王说:“你肩负着全族人的希望。”
一个给他身上加枷锁;一个除掉他身上的枷锁。
两个同样在孤独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什么也没做,一出身就承受着被孤立、被误解、被负债的命运。他们比谁更渴望丢掉身上赋予的枷锁,他们想活成自己。
可是,他们没办法选择出生。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宁可放弃父母,选择那些认可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