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书中的文章,渐渐显得略有些吃力,往往要花上比先前更多的时间,来反复阅读和思考。我自知是自己的文学底蕴还不足以吃透这些引经据典的文章。
周末的时候,我忙着写东西,感觉晕头转向。这周伊始,又因为工作,要写一篇对我来说还蛮有挑战性的东西,而一直在查资料和想办法。这一切,都像警钟般地促使我反思一个问题:写作是输出,它需要我们脑中或腹中有货。倘若没有,便会觉得力不从心。那么,就去读书和沉淀吧。
实际上就是这样。看别人的文章,特别喜欢的,也未必是文字本身,而是那背后的底蕴,令我感慨与羡慕。所以,日积月累地前进吧。
下面来说说我这两天读到的几篇小文。《论逼真与如画》,很有意思。作者自问,到底是“如画”好呢?还是“逼真”好呢?它们也许并不冲突,然后引经据典无数。
实际上,逼真更倾向于写实,接近自然。而如画,则常有“神态如画”或“情景如画”等描述。我觉得,这样的形容给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就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
在《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一文中,先生的对比也让我倍感有趣。“不自觉的种种标准称为标准;而自觉的标准称为尺度。”标准原也离不开尺度,但尺度似乎不像标准那样固定。
你们明白了吗?谁来给我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