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病皆由心生,病根为心,病果在身。心病则阳气变虚,气损则经脉有寒。虚寒就造成经脉不通,经脉不通则百病丛生。虚是阳气不足,是自心欲望耗散过用,主要表现在六根的漏泄;寒,是外感寒邪,是自心邪念如贪嗔痴,聚结而招引外邪。病因种种,情欲、男女、饮食、起居、运气、外邪等,皆从自心生出,从自心招引。然所得之果不论阴阳虚实,皆表现为阳气不足,经脉虚塞,气机不调之相。
事实上,阴阳虚实只是体内二气的暂时状态,不调之处阳气能量自会调和,不通之结阳气能量自欲疏通。只要顺助阳气,不妄加干涉或消耗,如此自然无碍。因此,高明的医生使用各种方法收摄心神、打通经脉,都是为顺助阳气之势,以助阳气纠偏并治疗疾病,但须改正习气才是治病根,才是少生病乃至不生病的智慧。因此,治心为上法,治心才是治根本。
人自身本来就具备一切的修复能力,即免疫力自愈,所有外力外药都只是辅助人身自有功能的运作发挥而已。只要人的心能够专注,保持正念,当下觉察,心不那么贪求,情绪不再自残,行为回复自然,只要饮食清淡均衡,睡眠顺从天时,处事自然流畅,身体正常使用,一切疾病都会自然自愈。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不吃药不治病,只是心态行为改正了他自己就好了;有的人又吃药又修炼的,但是心态行为不改正,结果病没有好问题反而更严重了。因此当你出现什么症状不要急躁地问怎么办,而是应该静下来反省,问自己做错了什么导致身体如此了。找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如此不需要药物也能自愈,回复本来天真之心就是治万病的仙丹。
切记,药物和一切有为的术法都只是给身体提供有限的帮助,治病的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是体内的阳气,更深层的是自心本性。如果心散乱耗散惯了,可以借用扶阳茶灸立体化扶阳方案治身的同时调心,从心反省忏悔,从心的根处发心改变,才能做到心到药到,药到病除。
《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了大量关于养心、调心的论述。我把它们简要归纳为五个“心”:第一,心态平和;第二,心情快乐;第三,心地善良;第四,心胸开阔;第五,心灵纯净。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生之法,奥秘精微,究其根本,养心而已。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这个“五心养生法”。
1、心态平和:《黄帝内经》有:“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所谓心平气和,气和血通,血通筋柔,筋长一寸,寿增十年。
2、心情快乐:《黄帝内经》讲:“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是说圣人能够将他的嗜好调试得当,世俗生活中没有恼怒和愤恨的不良情绪。一切以恬愉、自得为要务,心情快乐,悠闲自足,这种心境,是更好的养生。
3、心地善良:《黄帝内经》里说要“德全不危”。“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是生来的时候就存在的一种天然本性,这个德就是天真,就是善良。一个人只有保持这种善良的本性,助人为乐,善可生阳,才能健康快乐。
4、心胸开阔:《黄帝内经》提到:“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人要把眼光放宽,把心胸放大,要四通八达,不要计较于眼前利益,也不要局限于自我或家庭,要胸怀大志,胸怀天下。老子认为,“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当一个人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天下人,或者为了治理天下爱惜自己的身体时,你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5、心灵纯净:《黄帝内经》里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是养生的最高标准,“恬淡”是说心态淡泊,少私寡欲,是收藏阳气,减少欲望,不要肆意消耗身体的阳气。而“虚无”则是更高一个层次,是生命修炼,回归大道的状态。心灵纯净,没有杂质,清静无染,这是古圣先贤、儒释道文化共同追求的生命圆满境界。
最后总结一下,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让心静下来,这是自身的大药元气阳气就会生起,修复系统自己就能修复自己的疾病。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