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冬天已经结束,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季开始了。春季灸疗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立春养生要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强调疏肝健脾。
立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艾灸养阳助生发,清热解毒。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调肝养肝,助阳升发,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宜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荠菜,豌豆苗,春笋,山药,藕,萝卜,荸荠,甘蔗,芋头等。
宜:多梳头,清热解毒,补阳气
忌 : 吹风,刺激性食物
2、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月令七十二 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天气回暖,冬雪都转化为了雨水,导致降水量逐渐增多。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中医认为,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雨水之时,艾灸要健脾理肝,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
宜食:雨水宜调肝健脾。宜食糯米,燕麦,高梁,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红枣,山药等。其中茼蒿是时令蔬菜,最适宜。推荐荔枝大枣粳米粥。
宜:喝粥,补肾健脾
忌:立即收起冬衣
3、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3月5日或3月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震震,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而此时人体的气机会在立春及雨水之后进一步升发,此时的艾灸,要更加重视肝气的调达与情志的舒畅。 培补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惊蛰节气养生重点以“健脾、利湿、化痰”为主。
宜食:多吃白菜,包心菜和菠菜,帮助排毒。具有补肾滋阴功效的中药女贞子。滋阴清肝火,最常用菊花,有克制燥气的功效。吃一些偏阳性的青椒,韭菜,葱头,豆芽等来养护我们的阳气。
宜:养护阳气,较缓和地运动
忌:过度操劳
4、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养生原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月令七 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是说,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艾灸时应注意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宜食:多吃青色食物。少吃羊肉,牛肉,火锅。“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内热损耗肝血。
宜:清补,养肝
忌:房事过度,七情太过
5、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此风属巽(xun )故也,万物齐乎巽(xun),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清明是养生的重要节气,一方面气温渐升,需要适当减少衣物;另一方面,在祭祀的环境之下,要注意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清明的艾灸宜阴阳平调,祛肝经郁热,健脾祛湿健胃,补肾益精。
宜食:要多吃一些散寒、利湿的食物,如大葱,洋葱,生姜,冬瓜,红豆,扁豆等。推荐茉莉花茶,去寒邪,助理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鲜,咸菜,竹笋,毛笋,羊肉等发物。
宜:保暖,户外运动
忌:辛辣,甜腻性食物,“发物”
6、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意思是说,谷雨时节,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与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此节气的灸疗,仍要补益阳气,但谷雨时节人与作物一样,是受阴液滋养的重要时节,故艾灸时要注意补气益精。
宜食:谷雨是春季的尾声,此时的消化功能正处于旺盛时期,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适当食用补血益气食物,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如香椿、菠菜、黄豆等。
宜:清肺热,常按摩
忌:暴饮暴食
7、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即“大”之意。进入立夏,万物进入生长旺季,故立夏过后,是农作物耕作阶段。
立夏之后,人们以单衣为主,要谨防外感病,慎食冰冷。立夏艾灸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养心败火最安全。
宜食: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可吃苦瓜,芥蓝,荞麦,奶油生菜来防治。莲子心,有寒性而不损伤阳气。不可吃冰镇水果,可吃些梨(肠胃不好的少吃)、香蕉等凉性水果(不要空腹吃),或苹果、柠檬、西红柿(胃酸过多者少吃)等温性果。
宜:保持良好情绪,养心入静
忌:心火过旺,饮食没有制
8、小滿(公历 5 月 20~22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小满过后,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发育不成熟。小满节气正值5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湿热重,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
小满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灸疗时要适当增加艾灸时间,使寒湿之气从汗而解。“夏季人体多内热,千金难买六月泻”。
宜食:内热是阴阳失衡,并非真的有热,分实热和虚热。“阴虚则内热”。平时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
宜:清晨运动
忌:肥腻食物
9、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6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小麦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为“芒种”。
“五月肝脏气休,心正王。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艾灸需要益肝补肾,健脾利湿,预防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宜食:健脾祛湿的食物有山药薏米粥,莲子,扁豆,茯苓,荷叶茶等。五月为百毒之月,少吃野味。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如苦瓜,莴笋,丝瓜,芹菜,菊花,百合,荷叶等。
宜:午睡,勤消毒,注意卫生
忌:物品发霉,疾病传染
10、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夏至时节,气温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点,但是闷热的天气还是容易使人出现中暑的现象,“暑易伤气”。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灸以养心健脾,清暑利湿为主。
宜食:夏季清补:先清解,后补益。夏季宜选用清补法养生,可以多吃点绿豆,薏米,小米等,消除湿热,补气生津。清补可食用海带,竹笋,芡实,意苡仁,冬瓜,莲藕。“心火过旺则克肺金”,《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而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苦瓜是败火能力,还有苦笋,苦丁茶。当然,为营养均衡,也适量吃些肉,蛋类等食物。
宜:调理脾胃,消暑利湿
忌:热中风
11、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养生原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没到最热之时。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艾灸时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小暑应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夏季多汗不正常,找心肾来帮忙。经常盗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心肾功能必出问题。艾灸以养肾扶阳为主。
宜食: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谨防暑湿致水肿,多吃祛湿食物:薏米,冬瓜,黑芝麻。女性避免宫寒,喝些红糖姜茶。切记夏天勿贪凉。西瓜为“天然白虎汤”,性寒,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
宜:养心,保持乐观心态
忌:贪凉及过多冷食。“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12、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养生原理】
每年7月23日或24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就是非常热。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防中暑。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夏季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
暑期湿气重,当心起脚癣。脚湿气与五脏有关,与湿邪有关。多吃一些排毒又祛湿的食物,忌辛辣食物和烟酒。外治,可用艾绒加花椒水泡脚。艾灸内调以强肾健脾利湿为主。
宜食:大暑厌食,多为脾胃受凉。“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灾殃”。推荐生姜红枣粥。暖胃食物还有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黄豆,香菇,桂圆等。远离阳暑,绿豆是清热的佳品。而马铃薯,红薯,香菇,山药可起到益气的作用。补水也是关键,多吃一些凉性蔬菜和水果,如丝瓜,黄瓜,生菜,西瓜,苹果,桃子,香蕉等。
宜:清热补气,冬病夏治
忌:食欲不振,暑湿
13、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立秋时节的灸疗,以平稳收养为原则。立秋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祛湿养胃,养肺敛收,不宜过分宣散。
宜食:饮食上以养肺为主,增咸减辛,助气补筋,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勿食猪肉,损人神气。暑热伤人,耗气伤阴。不能吃寒凉食物,多吃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番茄等。
根据中医四季五补原则,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淡补,是补而不腻,食用一些具有健脾、 清热、利湿的食物,如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等清淡食物。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防治秋燥,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
宜:祛湿养脾胃,食补
忌:阴暑,秋老虎
14、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处”即“终止”之意,即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人们依然贪凉饮冷,艾灸时要以健脾养胃着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以滋阴补阳入手,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宜食:处暑至,秋燥来,少辛增酸防秋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多吃一些酸味水果,缓解身体的旱情,不吃西瓜之大寒瓜果。少辛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其他一些时令果蔬,如黄瓜、西红柿、冬瓜、梨、大枣、银耳、百合、蜂蜜等,可以多吃。口干舌燥,叩齿生津以去燥。李时珍倡导,常含枣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如果干咳无痰可用干银耳加鸡蛋,加糖服用;鸭梨粥,有清心、降火功效,适用于肺热嗽。
宜:早睡早起 ;滋阴润燥
忌:秋燥,辛辣食物
15、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养生原理】
每年公历的9月7日或9月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此节气虽然暑气渐去,但在北方,秋燥之气渐重,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此时当养阴。艾灸以润肺化燥,养阴生津为主。
注意: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春捂秋冻,不要过快的加衣服,身热汗出,阴津伤耗。秋冻有度,温度低于10度需加衣。头脚,肚脐不要秋冻;此时应当穿袜子防寒,“寒从脚起,热从头散”。“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
宜:养阴化燥
忌:贪食寒凉,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16、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此时气候渐渐转凉,秋分防燥凉,灸疗时间可较夏季适当延长为主,增强卫气,提高抗寒能力。
宜食:秋分开始,多属凉燥。介绍两种食物:梨子,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熟食去皮后蒸煮均可;还有白萝卜,可克制深秋凉燥。但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少食萝卜。秋季大便“不便”,皮肤干燥瘙痒,从调肺即可治疗。介绍治疗便秘的润肺美食——银耳。还可选择一些具有润肺功能的食物,如: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调肺通便的功能。
宜:清肺热保养肺阴,护肺
忌:秋燥,寒凉
17、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艾灸时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不能离开“养收”的原则。
宜食:寒露“热水泡脚,胜吃补药”。寒露肩周炎来袭,多吃木瓜,丝瓜,韭菜,山楂,当归等理气,活血,通络,强筋作用的食物。寒露宜食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等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食物。不宜吃葱蒜等刺激性食物,损人神气。
宜:热水泡脚,保养头发
忌:运动过度,过度悲伤, 情绪过激
18、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养生原理】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艾灸仍以护阳为主,宜进补。
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宜食: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一年补透透,不如霜降补”。中医认为,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粥,红枣,牛肉,四季豆,芡实可常食这些东西。可以多吃一些性温热而不偏燥的食物,如核桃仁,黑豆等。少吃寒性食物,多吃一些兼补三脏(脾肺肾)的食物,如山药,栗子,核桃等。山药是三脏同补第一药食。多吃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甘蓝,红薯,花生等。
宜:进补,调养脾胃,防寒保暖
忌:着凉,气喘发作
19、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生原理】
每年11月7日或8日为立。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所以,立冬时节的艾灸应对腧穴的艾灸时间适当延长,达到补益阳气的作用。立冬当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辛增苦,艾灸以养肾脏。
宜食: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立冬补冬,先健脾胃,以防“虚不受补”。进补是对虚证的治疗方法,现代人真正的虚不多,失调更为严重,所以冬季进补配合艾灸辩证施治,是最理想方法。冬季应该多吃大白菜,薯类,圆白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长江以南地区以平补为主,北方以温补为主。平补如粳米,玉米,水果,蔬菜,适当增加禽,蛋,肉,乳类,扁豆,白菜,牛奶等。还有即补气又补阴的山药,蜂蜜,既补阳又补阴的枸杞子。温补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等。
宜:进补,养阴护阳,补肾精
忌:肠道传染病,乙脑的发生,旧病复发
20、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养生原理】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即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又要预防因活动减少而带来的气机郁滞。因此,小雪时节的艾灸要补肾调肝并用,补益与调畅并行。
小雪当温肾阳,《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宜食: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小雪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温补性食物:羊肉、牛肉、鸡肉等;益肾食品:以腰果、芡实、山药熬的粥,核桃等。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宜:养肾,保护阳气
忌:上火食物
21、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养生原理】
每年12月7日或8日为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艾灸健脾养肺补肾三脏同补,适当延长艾灸时间,同时配合食疗,增强补益效果。
大雪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宜食:中医认为,大雪是“温补”的最佳时节。适当使用花椒、肉桂及茴香等温热佐料,以助阳气升发,养肾祛寒。饮食宜增苦味忌咸味,补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北芪、党参、熟地、枸杞等。冬季天气干燥,容易上火,建议多吃黑色食物,以养肾健体强身。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大雪节气期间空气特别干燥,冬季养生要多吃大白菜。起到护肤养颜效果。还能润肠、排毒的、帮助消化。
宜:温补
忌:受寒
22、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养生原理】
每年12月21日或22日为冬至。《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但同时,冬至也是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的开始,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数九”。因此,冬至时节的艾灸仍以补阳驱寒为主。
冬至当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以补肾护阳,藏住肾精为主。
宜食:民间早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冬至进补原则要平衡。谷、果、肉、蔬要合理搭配,饮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温补类食物适当吃,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食物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等。
宜:早睡早起;持续运动
忌:阳气不足;性生活过度
23、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养生原理】
每年1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小寒。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 “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虽然天气寒冷,但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所以,此节气的艾灸要补心助肺,养肾保脾胃。
宜食: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多吃有温养阳气效果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宜:养肾,保脾胃
忌:大鱼大肉
24、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养生原理】
每年1月20日或21日为大寒。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这一时节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但同时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节气,此后阳气便渐渐升发,由冬藏转为春生。因此,这一时节的艾灸要补肾调肝为主,既要进一步补益阳气,又要逐渐注意肝气的调畅,迎接春季的到来。
宜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牛肉等,其次可选一些平补类的食物,比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还可多吃点黄绿色的蔬菜,像: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同时也可多吃点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还可多喝点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宜:清淡食物,润肺,保暖润燥
忌:过食反季节蔬菜
2017.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