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周没有写简书,第十三周主要是工作没有太大的变动,属于解决掉大问题之后的平静期,做一些简单的完善的工作即可。 由于并不题材并不新鲜,所以没有记录。
第十四周的后几天则是有些太忙了,在准备转正答辩,所以拖到了今天。
转正汇报
十三周周日的时候,开周会之前,我还没有想着要提转正的事情,我想着就这样先干下去,但是开着开着就突然想起来,自己是不是应该要提转正了? 然后就在会议上面向学姐提出来这样事情了,学姐说已经三个月了,当然要提了。 自己之前确实没想过转正的事情,有时候需要看看其他同学在做的事情,说不定突然就临门一脚的意识到自己也需要做。
整个过程还算顺利,先大致整理整理自己的工作、然后给老板提转正的事情确定大致汇报形式和汇报时间、然后详细制作ppt,写稿子、反复打磨稿子、熟悉背诵稿子。 整个过程用时应该就三天不到,因为平时每周都有给老板做工作汇报,所以很快工作内容等等各项资料都准备好了。
花费时间最多的是稿子的打磨,大学姐在帮我看过稿子之后,提出稿子太啰嗦了,说了一大堆自己想说的,但是不是老板想听和关注的。 然后燕尾学长又帮忙改了一遍,也是从用词严谨性和技术专业性的角度进行了斟酌与打磨,最后的稿子我是相当满意的。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学长帮忙指出的:没有参考其他学长学姐转正成功的PPT
事后回看在学姐和学长帮忙下改好的稿子,感觉之前自己确确实实是有一些很傻很傻的问题,但是当时自己的脑袋瓜子就是没有想到,甚至有些内容写的有些做作。 略举一二 “测试出来其他同事多次测试没有测试出来的问题” , “没有相比其他同事更早到达公司,后续要更早到达公司”等等。 第一个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是踩低了其他同事。 第二个也是客观事实,但是也有对比的意思。 而且这是一个手段,是一个方式,不是最终的结果,最终想要的结果是,完成更多的任务,而不是更早的到达公司。
台上五分钟,台下三天功。 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等老板的回复。
如何控制情绪?
在这次汇报的过程前,出现了两件事情让我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事情,我开始反思情绪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情绪。
首先,任何情绪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情绪没有被很好的平衡与控制,情绪向外爆发,才是问题。抽象的说,这两次的情绪爆发,都是自己格局不够大,钝感力不够强。如何控制情绪?熊浩老师在他的沟通课里面提到了两个解决办法:
第一个方法是情绪辨认与中断现场
具体过程如下:当我们即将对外发怒的时候,我们需要刻意训练留意自己的情绪是什么类型,然后对情绪打分,如果是1分到10分,你现在的愤怒已经达到几分? 这个评价,会让你产生一种内在观察,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和情绪拉开一定的距离了。 然后我们需要在分值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比如说6分,我们需要强制自己中断现场,这包括离开现场、从对方眼前消失、找一个自己独处的环境。
原文如下:从生理学的角度上面看,控制感性的中脑比控制理性的外脑大概要快3~15秒钟左右。当一个情绪扑面向你而来,你突然之间有了反应,马上就要发飙,而对这个所要发飙的情绪进行评价、判断和管控的能力,会晚15秒钟左右才能到达。也许我们克服激烈情绪的方法,首先不是人生智慧,而是停顿时间,你给你自己多一点时间,你给对方多一点时间,都会让理性更好地管控感性,从而重新回到有效沟通情景中。
第二个方法是补充能量
大脑占到我们人体体重的大概2%左右,但大脑的能量消耗,会占人类基础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的20%左右,大脑非常消耗能量。而学者们发现,大脑最消耗能量的状况是以下四种,分别是高度专注、节制自己、假装和保持平衡感。
很遗憾,所有关键的沟通,都需要你全面而综合地调动这四个方面。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需要这四个方面都被立体地有效照顾到。如果你跟一个人谈重要的事情,毫无疑问你需要专心致志,即使你不喜欢对方,你也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恶意,还要假装地对对方释放各种各样的好感,你对话语的层次和推拉的力度要保持微妙的平衡。所以,所有的具有挑战性的沟通场合,也就是专注、节制、假装和保持平衡感需要同时介入的场域,都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场域。
我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是: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特别生气,特别愤怒,不论如何,不要第一时间发火,至少过两个晚上,并且要把这件事情分享给你最信任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中至少要有一个境界比你高一个等级,两个晚上的思考加上更高格局人的看法,如果这个时候,你依然觉得有必要去大发雷霆,那就去大发雷霆吧。 根据我的经验,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是,你会觉得没必要,如果真这样做了,你会追悔莫及。
突然看到一句话: 用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 ——《菜根谭》
“用事后之悔悟” :指的是通过事后的反思和悔恨来获得智慧。在经历了某些事情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疏忽之后,人们往往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这种事后的悔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它,人们可以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破临事之痴迷”:这里讲的是打破当下事情的迷惑或固执。人们在面对某些情况时,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情感、偏见或习惯的影响,从而变得痴迷或固执。通过事后的反思和悔悟,人们可以打破这种迷惑,从而在类似的情况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不怕做错事情,就怕不进步。
2023.12.23 补充
在经历了上面的事情两天之后,我在吴军老师听硅谷来信,听到了一篇刚好能解决我的困境的来信。 如果是做之前,可能这篇文章就不痛不痒的听过去了,但是当我经历过这件事情,为这些事情困扰,突然有一些高人的指点,我会感觉十分受用与开心。
这篇来信是 第135封信丨奥勒留1:人如何依据“本性”生活? 观点是古代罗马皇帝奥勒留写的《沉思录》
奥勒留认为世界是理性的,世界的万物都是合理的、和谐的、彼此关联的。在这样合理的世界的背后,应该有一个神的存在。这个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神,而是《遥远的救世主》里面说的天道,就是世间万物发展遵循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薛兆丰教授在经济学里面也讲到过,成功只是恰巧顺应了某个规律。 题目是根据“本性”生活,就是用理性去生活,理性就是自然中的神,也就是天道控制的。 比如父母会照顾孩子,甚至舍身保护孩子,这是人的自然本性;充分尊重市场的规律等等。遵从本性做事情,就是理智的、道德的。
那么如何遵循本性: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
愤怒则是我们对他人产生的负面情绪。奥勒留认为,我们之所以常常陷入焦虑和愤怒,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外在的东西,以至于迷失了本性和自我。
那到底应该怎么对待那些使我们愤怒的人呢?奥勒留认为,要明白,他们也许沾染了恶习、不辨善恶,但依然是我们的同类。我们可能还不得不与他们合作,如果我们向他们发怒,和他们对抗,其实是是违背了我们与同类相处的本性。对于这样的人,其实不必太在意,不妨静静地看着他们,不对抗,甚至对他们也保有一份仁爱之心。
概括来讲,奥勒留认为,对待世人有两点十分重要:第一是保持仁爱之心,第二是要明白很多人与我们不一样,要适应他们的存在,这样他们就伤害不到我们自己。奥勒留在书中多次讲到,你可以试图规劝一些人为善,但是如果劝不动就算了,不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要有包容之心,这倒是不是为了别人好,而是为了自己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宁静。 同时我们还要适应他们的存在,保持一种适当的钝感力,毕竟改变别人太难了,改变自己则是最容易、而且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