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曾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不少人认为,现在人们自诩“佛系青年”,其实都是为自己的懒散、拖延和犹疑找借口。很多人为了更理所当然地得过且过,安慰自己“平平淡淡就是福”。
就像是让自己活成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当遇到真正的挑战、困难或挫折时,早已蹦不起那瘫软的腿,活活等死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我们总是对自己很宽容,以各种借口,逃避学习新技能、安慰自己自律从明天开始,今天先舒服地过。明日复明日,渐渐沦为平庸。
《能力都是逼出来的》这本书里提到,人生都需要管理,能力是逼出来的。
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要摆脱对人生的无力感,至少要让自己做到以下3点。
摆脱自我束缚对你的未来与成就,造成最大约束的不是别人,而是毫无警戒的自己。
人们宅在家里不愿见识外面的世界,是因为畏惧探索;人们拖延或不愿尝试新事物,是因为克服不了内心,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忧虑。
不管何时,只要你打算限制自己,就是自我约束。要摆脱自我约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我成长。
终身成长词典词条《3:成长》提到,人生充满不确定性,只有成长才能应对。
你无法控制外界的变化,但你可以主宰自我成长,从而顺应外部的变化。
因此,我们要追求自我成长,摆脱自我约束的痛苦,做出更好的选择,获得更多的自我实现感,活出自我。
克服恐惧《进化》这本书中提到: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人们往往会选择逃避。
就像有些人说,“我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其实他们并不是害怕观众中会有人上来,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而是害怕丢脸、失败。
而这样的恐惧感,大多源于我们对两类痛苦的预知:害怕失去和害怕受苦。
一方面,在“害怕失去”的思维定势影响下,人们害怕改变后,让自己失去珍视的东西。
比如有人不愿意换工作,因为不想没有收入,不舍得与现在同事的感情;比如有人不舍得分手,是因为害怕再也找不到另一个人共度此生……人生很多不明智的选择,都是因为这种思维定势。
而打破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细致而透彻的分析,然后转变观念。
恐惧大多是因为疲惫、不健全的思想而造成的误解与假想。因此,根据真实客观的线索或思维原则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
另外,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做出改变,自己将会得到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思考将会失去什么。
唯有如此,那些害怕分手、换工作的人才能意识到,对自己来讲,只要做出正确的决定,失去的终究没有得到的多。
另一方面,人们会因为害怕受苦而拒绝做某些事。
比如“我害怕戒烟,不吸烟不知道会有多难熬”;“我害怕学游泳,泡水里真的太累了”……打破这种想法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其产生怀疑并扭转定势。
大家要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学会了很多。
要坚信:人可以学习,可以成长,只要你有勇气行动。
设定高标准
托尔斯泰说: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也一直坚守着一个原则:在工作中追求纯粹和完美,不允许模糊和妥协,所有事情连细节也不容忽略。
虽然事实上,做到完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我们依然要以完美为标准,驱使自己。
只有认真追求“完美主义”的态度和努力,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在所有的领域中,没有人能够通过偶尔的努力,或半分热血就可以获得成就。
因此要在所从事的领域中争取成就与成果,就要给自己设定高标准,努力朝着最高目标前进。
曾经在知乎看到过不止一个人这样提问: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人们想要变得优秀,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能力都是逼出来的》这本书中提到,能力引导个人通往自由之地。
有些时候,你要逼自己一把,因为不逼就不能够深刻审视自己,就不能发现能力边界,就不能逃离困境。
我见过为了考CPA,下班一回家,就马不停蹄地看书到凌晨的朋友;我也见过一个200斤的男生,每天夜跑硬生生让自己减下了40多斤。
很多人,都是在关键时候对自己狠了一点,才突破了个人的瓶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你还不够优秀,大概就是因为,你对自己还不够狠。
所有的问题来源,都是由于我们过于依赖舒适区。 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是温水煮青蛙,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不知不觉间被煮死在热水中。
用成长角度来看,就是成长处于停滞状态。
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管理学家德鲁克早就说过:当今的知识工作者,工作年限远比一家公司的寿命要长。
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很难一辈子只在一家公司工作,只做一个岗位。
如果只待在舒适区,只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就个体而言,学习的速度,舒适区的扩大速度,要快于时代变化的速度,才能不被淘汰。改变的速度就是是成长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