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交替传译,不得不提的就是当今外交部翻译室的高级翻译张璐。
张璐是外交学院走出的国家队翻译,从2000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开始,经受住了残酷的学习培训,锻造了强大的交传功力,所以到2017年,已经担任八次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翻译。她在记者会翻译中,一身职业装束,译时纵横中西,游刃有余,大度从容,已经成为国内交替传译的一个标杆,成为大国译匠的一个缩影。
那么到底什么是交替传译?交替传译的待遇如何?培训路径怎样?本文为你一一道来。
1 交替传译的前世今生
首先百度科普一下交替传译的概念。
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口译员坐在会议室里,一面听源语讲话,一面记笔记。当讲者发言结束或停下来等候传译的时候,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源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就像自己在演讲一样。会议口译中的交替传译要求口译员能够听取长达五至十分钟连续不断的讲话,并运用良好的演讲技巧,完整、准确地译出其全部内容。
用大白话解释,就是你讲一大段,译员做好笔记,然后你停下,译员把你刚才说的口译出来,等译员弄完了,你再接茬说。
很多人一看到这样一种口译种类,觉得可以做笔记,还有思考时间,所以交替传译应该很简单。对此我只能呵呵,不信你自己做一段试试。人可能总有种天性,就是以偏概全地去评价一个职位,因为他对于这个职位的认知仅仅是基于自己的道听途说和浅层思考,根本就没有充足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佐证。
事实上,如果你去问一个比较资深的翻译,那么他通常都会告诉你,同样一个会议,他宁愿选择做同声传译,也不愿做交传。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同声传译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会少于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不需要做笔记,也没有时间做笔记;但为什么交替传译有时间做笔记,反倒会给译员带来更大的挑战呢?因为交传一次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同声传译,而我们知道,人的记忆是会遗忘的。同声传译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基本上滞后源语十来秒就把信息处理掉了。
2 交替传译挣钱吗?
单价上和陪同口译相比,交传是比较挣钱的。同样是八小时一天,交替传译的价格分为三档。最低档1000-2500,中档3000-4500,高档5000-7000。必须指出的是,这个价格是个参考价格,根据译员水平、买家能力、翻译公司点数、是否加班等因素会有一些微调,但是幅度不会太大。
以本人做过的一个行业峰会为例,总共请了两名译员,一男一女,一天的总价格是6000,我们两人平分。这个价钱在很多外行的人看来相当不错了,估计是自己月薪的四分之一以上,所以就觉得做这种翻译很好很好,好吃好喝好招待。实际情况如此吗?
我记得当天九点的会议,我六点就起床了,整理材料,正式着装,吃早餐,准备其他必备物品,基本就七点多了。然后打车前往开会的酒店,半个小时又没了。车上马不停蹄地和搭档沟通如何切换,如何帮忙,如何应急。
到了之后赶紧寻找自己的座位,了解下会议流程和发言人,测试麦克风,缓缓气,八点。离会议还有一个小时,赶紧去找主办方看下能不能拿到发言人的稿子或PPT,现在迅速处理掉专业术语。然后就是熟悉材料,熟悉术语,熟悉发言人口音,这三者是做好一个会的基础。同时利用间隙打个盹,养足精神上战场。
会议终于开始,脑子立马进入快速高压的运转轨道。发言人一开口,赶紧熟悉口音,记录和PPT不一样的内容,然后利用其停顿速度翻。搞笑的是,中途发言时出来个美国人,我们都没有她的讲稿和任何资料,所以只能裸翻。她一上来还知道有翻译,时不时会停顿。到后来讲high了就狂说,语速宛如机关枪,术语恰似连珠炮,直接把我们两个翻译搞蒙了。还好她有个助理小妹妹,是个中国人,等她讲完,捡着一些要点给大家说了说。遇人不淑,译者大悲。不过我们也从中学到了,要做好应急的准备,提前和发言者沟通,或是开口就给发言人提一提要求(比如要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过快等等)。
中午基本没有午休,所幸的是一天的会议我们轮换上阵,相对来说就不会那么疲惫。所以,有个配合默契的搭档是多么重要。搭档还可以帮你查词、拿水、记录、应急,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一个比较高层次的会议,至少需要两个译员来翻。
一个礼拜后,支付宝收到3000元翻译费用。诸位可知,这3000块,是我花3天每天10小时背术语查资料和1天8小时高强度脑力体力劳动换来的,个中辛苦,唯有己知。
3 我怎样成为一个交传译员?
一是高等教育体系下,历经英语专业或是翻译专业本科培养到研究生阶段口译培训乃至博士阶段口译学方向的系统训练,成为职业口译员。但是这条道路对于英语基本功和考试能力要求较高,全国口译排名前20的硕士院校,基本的录取要求都是英语六级580+,专八,绩点2.8。所以这条路适合踏实上进有恒心的人走。
二是自学成才。尽管中国的口译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平心而论,翻译硕士毕业后,真正进入翻译行业领域的人,少之又少。以本人所在院校为例,口译15人中,每一届基本只有2到3人吃口译或翻译这碗饭。所以,如果你有心,并不一定非要上名校才能做译员,市面上自学成才的高级译者不在少数。毕竟,口译是个看内力的工种,你的口译能力和经验积累,远不是学校学点技巧专题,就可以匹敌的。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把你指向你想要去的地方。
三是口译培训。现在随着口译的热门化和标签化,一大堆翻译公司和培训机构都开始搞口译培训了。这类培训通常时间短,收费高,至于效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机构通常会招一部分一线译员、高校教师、海龟来做教师,要学东西,肯定是能学到一些的,比如口译入门、技巧、译员习惯之类的。有的机构甚至是能给优秀学员提供口译实战甚至是工作机会,十分诱人,因此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大家要知道,能力短期内可以提升,但是绝对不会爆涨,尤其是口译能力,那必须是你一个一个tape hour听出来的、译出来的、反思出来的。
口译员的成长路径,是毅力、技能、执着、泪水、汗水综合作用的化学过程。即使你最终没有走上译员这条道路,但是你历经的一切,都会让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一个严格自律、视野宽阔、反应敏捷、体格强健、语言深厚、思维活跃、外人敬重的自己。
最后,我以张璐背后的魔鬼训练结束本文。
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不过,张璐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3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这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外交部翻译室像是“课堂”,张璐和同事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接下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疯狂练习”。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肯定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经过疯狂练习,最后一道关,就是“战前准备”。“每年总理的记者会,外交部都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从那时起,接到任务的翻译就进入‘冲刺阶段’。不过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团队在一起准备。”翻译室的工作人员说,以总理的记者会为例,“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两会热点问题的调研,整理总理一年来的讲话内容。‘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此外,还要进行‘彩排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