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20期训练营馒头群分享
我不打架斗殴,不杀人放火,以为自己跟“暴力”不沾边。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才意识到还有一种隐形的暴力,几乎人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使用。我们大部分人不会使用也很少遭遇身体上的暴力,然而,语言、心理上的暴力,看不见摸不着,却给人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批评、指责、辱骂、威胁、恐吓、命令、惩罚、奖励……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暴力”沟通方式,尤其是与孩子沟通时。“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卖掉!”“你再打游戏,看老子不打断你的腿!”“儿子,只要你考上重点高中,妈妈就给你买一台苹果电脑。”……这样的威胁、恐吓、奖励或许暂时会起一点作用,但通常都不持久。
这周一直听樊登读书会《非暴力沟通》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所以我 特别想来分享给大家,我觉得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周围每天都是暴力沟通,那这本书介绍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其实也没有那么难,需要我们持续刻意练习,改变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今天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练习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就是善于用爱的语言说话,这会让我们身边充满爱,还记得龙兄说过,我们演讲的一个终极目的,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抱着这个终极目的,我迫不及待的想分享这本书给大家。
这本书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他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书里面有十三个章节,但是今天时间有限,我挑选其中几个主要部分归纳给三个部分给大家分享,大概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
1. 暴力从哪里来,2.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 3. 如何做才能做好非暴力沟通?
第一部分: 暴力从哪里来?
- 道德评判: 别人做的一些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就会看成不道德的,就会给予一些评论,比如说如果下达新任务给部署不想做,领导来了句"太过分了",如果想要老公给我多一些关心, 没有得到满足"他就像个木头人似的", 如果小孩边吃饭边玩,"这小孩太不听话了" 等等,这样的评论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随意去评论其实是不公平的,即使对方做出让步, 也非心甘情愿.
-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我们生活中见过太多的比较,如果你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吧。比如和明星比样貌给自己添堵,和闺蜜比男友让老公恶心,和邻居家孩子比成功让孩子讨厌你,我们在训练营与优秀的学员去比较容易让自己焦虑(对自己的暴力)……数不清的“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对自己的爱。不妨只选择跟自己来比较,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好...
-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总在说“不得不”和“你让我”。“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成绩考这么差, 你让我伤透了心。”我不得不加班, 不然项目完不成“... 显然,这种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而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其实我们才是自己思想,情感和行动的主人。 不妨把"不得不" 改为 " 我选择".
-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父母就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老婆威胁老公:“你不把工资卡给我,咱俩就离婚。”这种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
终上所述,是不是感觉我们周围暴力无处不在呀?其实我们人的天性是友善的,暴力的方式是后天习得的
第二部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是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 观察,注意区分评论和观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3。”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
- 案例1: 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直接说他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 "我只迟到了30分钟, 别人迟到了1个小时,你怎么不说他, 我这周就迟到1次而已, 为什么说我经常迟到"......。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语言,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其实就是说出观察后的事实,而不评论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等话语,可能他迟到是因为拯救世界去了,护老奶奶过马路被扼上了,路上堵车 etc......
- 案例2: 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 米奇上周买书花了1千元
- 感受,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体会和表达感受,
- 例如我女儿有一天告诉我,妈妈,我觉得我的眉毛有点不好看, 然后一脸不高兴,但是没有表达感受,用"觉得"只是表达了想法, 而没有表达她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是"有些难过"。而我的回答是”没有呀,你的眉毛很好看呀", 这个回答对小女孩管用,但是对再大一点的孩子估计就不管用了,"她就会认为明明不好看,你还说好看, 忽悠我, 摔门而去”,亲子间不能好好沟通了. 我的回答没有深层次的去体会她的感受,如果去体会她的感受,“你觉得你的眉毛不好看有些难过对吗?" , 她会更进一步跟你聊天“是哪里不好看呢", 把观察的事实提出来."其实我女儿是皱着眉头照镜子说眉毛不好看的", 我体会她的感受后, 观察说出事实, 就会解决她的问题”说你得多笑,笑起来你看眉毛多漂亮“...
- 例如你的面条(学员)在说, 今天我觉得我的演讲讲得特别不好, 但是言外之意的感受是我有点失落. 失落是表达感受. 我们的回答通常是, "没有呀, 你的表现非常好呀", 这个也是忽悠. 我们需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来, ”你是不是有点失落呀, 难过呀?" "是呀是呀..." 然后就可以继续好好的聊天了....那他们会跟我们分享更多的事实,那我们也可以非常走心依照事实来帮助我们的面条解决问题......
- 需要,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 例如, 老公回家很晚, “你怎么老加班", 孩子动作很慢, "快点快点"... 好了, 第二天老公不加班了, 去聚餐了... 孩子越催越慢了。 而实际你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来结合1,2,3 讲一下, 老公, 你这周有3天都是11:00才回家(观察事实), 我一个人在家呆着很孤独(谈感受), 我需要你明天早点回家陪我吃晚饭(说出我们的需要).
- 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
- 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这是她不想要的),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于是,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说:“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在发言时,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回应。但有时我们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别人的理解不一致,这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 例如, 我的面条(学员)前天在打卡作业里面说要出差3天,不知道能不能完成打卡. 我说: ”你看到你打卡作业里面说到未来出差三天不知道能不能完成打卡(肯定事实), 那这样一定很辛苦呀, 真的很不容易(表达感受), 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早起1个小时或者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打卡, 我还要点评你的作业哦(需要), 请一定一定要克服困难完成作业哦. (请求)。这几天她仍然一如既往的非常早的把作业发给我了,质量非常的高,还抽时间进行迭代了.
这就是第二个部分,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区分评论和观察, 区分感受和想法, 感受的根源-需要,具体明确提出请求.
第三部分:我们如何练习非暴力沟通语言: 4个字,刻意练习,
我们要学的还是有很多很多,其实就像樊登自己所说的,他对这本书非常的熟悉,也知道那些公式但是因为说话习惯的问题,有时候仍然会只讲观点而没有去讲到事实,所以为什么我们强调要反复的去练习,刻意练习,樊登提到, 有些人为什么刻意练习,把这四个要素贴在手上,说话前就看看再说,有些人还成立了专门的社团去练习和交流非暴力沟通的说法方式。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练习,后面还有倾听的力量,培养对自己的爱,愤怒和感激等章节,建议大家可以去听听或者买来读读。今天我看到他还有一本书《非暴力沟通实践篇》
我个人是非暴力沟通的实践者,谨记师父龙兄的话,把“钻戒丢过栅栏”,倒逼自己。如果各位想一起学习和交流非暴力沟通语言,改变我们不能好好说话的习惯,做情绪的主人,欢迎关注我,我们也一起也来建立社团来练习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