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横空出世,她的独一无二,撑起了一个时代的风流往事。
如果没有她,两宋的词坛,尽管男性的扛把子们都在,但总少了半边文采风流,难免让人遗憾。
如果没有她,中国文人可能想象不出一个理想妻子的模样,他们写出来的才子佳人故事也失去了一个重要参照系。
如果没有她,明清以来的600年,多少才华横溢的女子将难以找到一个对标和模仿的对象。
当然,如果没有她,我们也不会看到,在她死后的900年,关于她的历史可以写得多么荒诞,多么魔幻:
为了骂她,人们可以把她黑得一无是处;
为了捧她,人们又可以把她洗得不留痕迹……
历史总是这么势利。
只有她,依然是那个才华与胆识兼具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1
李清照是单枪匹马闯入大宋文坛的。很多人知道她的叛逆,却不知道叛逆背后的孤独。
作为一个女性,她的写作从一开始就难以被接纳,没有粉丝,没有后援。
大家只当她是一个异类。
事实也是如此。培养出李清照本身就是一件偶然性极大的事情:
恰好她出生在一个富于藏书的士大夫家庭;
恰好她的父亲李格非文名很盛,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恰好她的母亲王氏也是名门之后,擅长诗文;
恰好她的父母都很开明,同意并鼓励一个女孩子从小研习诗词……
这几个“恰好”缺一不可,尤其是最后一条,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李清照出生在思想保守的司马光家,那她纵然再有文学天赋,也会被钳制得死死的。司马光明确反对家族中的女性学习或写作诗词,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当时的士大夫家庭对女子写作诗词的态度,绝大多数都是司马光这种的,极少数是李格非这种的。
李清照一生无儿无女,到晚年想把衣钵传下去。一个孙姓朋友家的女儿,才十来岁就聪颖明慧,深得李清照的喜爱。她提出要把自己毕生的才学教授给这个女孩,谁知道小女孩自己回了李奶奶一句话:
“才藻非女子事也。”
你看,连一个小女孩都被教育得对诗词文采抱有天然的反感,李清照生在开明之家是多么的幸运,而她坚持走诗词之路又得承受多大的非议。
她得有多么的孤独。
很多人知道,李清照年轻时写过一篇文章《词论》,文章不长,大概就五六百字,但火力很大,几乎把北宋当红的词人都轰了一遍,从晏殊、欧阳修、苏轼,到张先、宋祁、柳永,不是怼这个语句俗不可耐,就是骂那个“以诗为词”太别扭。真是社会我李姐,话狠不用多。
但很少人留意到,李清照开启怼人模式之前,在这篇《词论》的开头,专门讲了一个历史故事:
唐玄宗时期,李八郎是帝国歌坛天王。某年,新晋进士在长安集会宴饮,李八郎应邀去表演,但他隐去姓名,穿得破破烂烂,一身寒碜样儿就去了。介绍李八郎出席的名士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众人睬都不睬。
席间陆续有歌者献唱,众人都高声叫好。名士突然对众人说,要不让我表弟歌一曲吧!众人嘘声一片,有人还动怒了,把我们这儿当街头卖艺呢,什么人都能唱?
但等到“表弟”一发声,众人都安静了。一曲唱完,大家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纷纷顶礼膜拜:“原来他是天王李八郎啊!”
李清照写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她是想借此告诉大宋文坛的士人们,她就是那个隐藏身份参加集会的李八郎。虽然她的身份和性别,与整个文坛都不搭,就像一身破烂的李八郎与高大上的进士集会也不搭一样。但希望男性士人们能够让她上场,给她发表词作的机会,如果写得好了,大家不要因为性别而看不起她,要给她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李清照虽然叛逆,但她其实是带着谦卑与孤独进入大宋文坛的。
她的成名,难度要比男性文人大得多。
没有像李八郎一样甩时人八条街的歌艺,没有十二分的文采,在一个对女性充满偏见的时代,她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
2
李清照的第一个粉丝,应该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还在汴京做太学生的时候,就娶了年仅18岁的李清照。李清照有一阕词写未嫁前初见赵明诚的情景,洋溢着大胆直率的少女情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刚荡完秋千,玩野了的少女,身上的薄衣裳湿透了,突然看到有客人来访,赶紧躲入闺房,一阵忙乱。但李清照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少女,临回房的一刹那,她回首假装嗅院子里的青梅,暗地里却在观察来客的模样。“青梅”也暗示着来人正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丈夫。
婚后,两人情趣相投,堪称神仙眷侣。
赵明诚有收藏癖,酷爱金石字画。李清照在他的带动下,两人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收藏家、鉴定家。他们的积蓄,几乎全部投入去购买金石器物和古董字画。
为了支持赵明诚的收藏事业,李清照甚至抛弃了女性应有的装饰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叫做“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过去清贫、简单的日常生活。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夫妻俩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入手,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事后,“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而赵明诚反过来,则支持李清照的诗词写作,并在不经意之下成为妻子诗词的“推销员”。
某年重阳节,赵明诚外出做官未归,李清照写了一阙《醉花阴》寄给丈夫,表达自己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赵明诚读后,为妻子的文采深深折服。但他好胜心很强,于是闭门谢客三天,废寝忘食作了50首词,并把妻子的这阙词藏在自己的词作中间。然后找了几个好友来评鉴,友人陆德夫全部读完后说:
“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赶紧问是哪三句。
陆德夫指出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妻子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此,赵明诚更加钦佩妻子的才华,而李清照的诗词由此开始了在士大夫中间的传播。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的丈夫,赵明诚确实压力很大。
南渡后,夫妻一度住在南京,一到下雪天,李清照就顶笠披蓑,登高北望作诗,写出好句子便请赵明诚唱和。不过,赵明诚在这方面确实才力不及,所以当时人记载说:“明诚每苦之也。”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俩不仅爱好相同,而且政治态度一致。这一点在北宋末年波诡云谲的政治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要知道,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宋徽宗时期被列入“元祐党籍”,政治上遭到迫害打击。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依附蔡京一党,成为朝廷新贵。在这场风波中,由于两家家长政治对立,李清照和赵明诚差点被拆散。所幸夫妻俩政治倾向完全相同,一起站在“元祐党人”一边,赵明诚虽然因此“失好于父”,却坚定了与李清照共度难关的决心。
这期间,李清照曾作诗讽刺公公赵挺之,说他“炙手可热心可寒”。这句诗化用了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中骂奸臣杨国忠的句子,相当于把自己的公公,比作当朝的杨国忠。这骂得真是大义灭亲,好不痛快!
没几年,政治灾难反过来降到赵家头上。赵挺之死后被蔡京诬陷,官位被褫夺,儿子赵明诚也受牵连被革了官职。李清照没有一丝怨言,跟着赵氏一家迁居到山东青州乡下,住了13年。
无论政治如何残忍,岁月如何艰难,这对夫妻总是共患难,同进退。
难怪后世文人虽然习惯黑李清照,但他们仍时不时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能找到一个像李清照这样有才有德、志同道合的理想型妻子,那该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