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儿时学过陶翁的《桃花源记》,至今耳熟能详: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原来以为,这样的美景,只在古文中,只在想象中。谁曾想,在普者黑的附近,我们看到了坝美的广告介绍,又在回巴马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往坝美出发。
从普者黑出发,沿着一条县道,行驶大约有70公里左右。县道边有个很小的房子,房子上面却有一个大招牌:世外桃源—坝美。
我们有点诧异,是不是走错了。这房子太小,太旧,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景点售票处呀?然而,一问之下,确定景点就在这里。我们有点疑虑,但,还是停好车,买了票。在售票人员的指点下,沿着房子前面一条小路往里走。
没走几步,便听到一阵清脆的铜铃声。“有马车!”女儿兴奋地叫了一声。我抬头一看,前面过来一辆马车,白色的高头大马,带着红缨子,配着绿色的马车身,显得格外的喜庆。
赶马车的,是一个当地中年妇女,穿着厚厚的花棉袄,头上还包着一块大花的方巾,黑黄的脸上带着两坨高原红。只见她熟练地扬鞭,轻“吁”一声,马儿就在我们身边停了下来。
“上车吧!”中年妇女很热情地招呼我们上车,等我们坐好,她检完我们的票,便轻轻扬鞭,马儿开始上路。我们三人,还是第一次坐马车,在铜铃声中,好奇地左顾右盼。
这是一条石板路,路边是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水两边全是绿色的蔬菜与树木,极目处,满眼苍翠。
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坐在马车上有点微微的凉。好在,这段路不算远,我们还没有体会够坐马车的悠闲,便要下车了。
下了马车,来到一个码头,这里的溪流变宽了许多,流水有点急。岸边停着好多条小船。那么小,那么窄,离水面那么近,让人感觉有点害怕。特别是,看到游人颤颤巍巍地往上走,小船来回晃动地厉害。
我们跟着前面的游人,穿上救生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上船。我走在最前,女儿走在中间,老公垫后。
等我们坐稳后,艄公就开始撑船了。他的年纪看着有五十多了,头发已经花白,可是,动作非常地利索,三两下,船就平稳地往前了。
据他介绍,他们这个村子,地处深山中,没有往外的通道,只能从这水路走。而且,这溪流,必须要通过一个狭窄的山洞,大船过不去,只能用这样的小船。他说,以前是竹筏,现在,条件稍微好点,就打了铁船。
没多久,来到一个山洞前面,溪流已经变得很窄,一股凉风从洞里吹来,冷飕飕的。我不由得搂紧了衣服。
山洞里面,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唯有一片水声,告诉我们船在前进。女儿似乎有点害怕,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
我轻轻地拍她的手,柔声道:“别怕,妈妈在这里呢!”这是我最想对她说的话,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陪在她的身边,我们愿做她最坚强的后盾。
握着她稚嫩的小手,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一会儿,便出了山洞。失而复得的光明,让我们有点雀跃。只是,雨更大了。还好,我们带了伞。
大雨带来的湿气在山间缭绕,使这个被群山包围的山村多了一分朦胧的美感。我们撑着伞,在山间小路上穿行。
只见这村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怀疑自己,真的穿越到书中的《桃花源》了。
稻田里,种着不知名的植物,碧绿一片,桃花带雨,梨花争春,绿的,粉的,白的,相映成趣,与远处的木楼土房,构成一幅生宁静而热烈的乡村山居美景。
我们继续前行,走进村中。村子稍稍经过了修整,沿街是很多店面,卖手工银饰和当地手工糖。也有很多的民宿,装修风格古朴而粗犷,仿佛走进了真正的古时人家。只是,wi-fi,电话,一应俱全,通讯是方便了,但,破坏了那份古老的感觉。
有几个老妪,坐在自家屋前,头上梳着古老的发髻,簪着古旧的银簪子,手里拿着手工竹制品,看到游人,就热情地上前兜售。我们买了一艘竹制的小船,继续往前。
前面又是码头,我们要往下一个村庄。
村子大同小异,我们也只是走马观花,逛过,就离开了。
再坐一段马车,就又要坐船,到另外一个洞口,水流更急了,这里是上游,逆水行舟,看那个艄公撑得很累。不过,还好,他还很年轻。
他说,村中正在修路,以后,汽车都可以开进来了。他的话语里满是欣喜之情。也许,在我们看来唯美宁静的山村,对村中人来讲,却是闭塞和偏僻的代名词,他们希望早日能改变这样的状况。
出了洞口,就要离开坝美了。
走上岸,回望洞中的村子,恍如隔世。远处,有挖掘机的声音传来。或许,坝美与世隔绝的日子,不久了。
我心中,轻轻一叹,黯然离去。时代在变,网络那么发达,我们只是时刻拿着手机,享受着便捷的互联网,却想要寻找宁静的看客。
陶翁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只要心远,处处都是世外桃源!
或许,我们本不该来,亦不该叹,坝美,自有坝美的发展之路。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只能在《桃花源记》里,怀念坝美的美景!
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