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现象中的重要组成形式。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皇帝内经》以来,就重视研究人的体质现象,但两千年以来,中医体质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研究,经过30余年漫长而艰辛的研究之路,在学科建设、医学领域、公众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王琦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指出,所谓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 过程中,在先天 凛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体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想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提出“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三个关键问题,成为体质研究的总体框架。
第一,体质可分论:体质的形成与先后天的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的多样性与后天因素的复杂性使个体体质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体质特点也是动态可变的,所以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呈现其多态性特征。另一方面,处于同一社会背景,同一地方区域,或饮食起居比较相同的人群其遗传背景和外界条件类同,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形成形成群体生命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又表现了群体的趋同性;不同时代的人群也也呈现不同体质的特点。个体差异性与群体趋同性是相互统一的,没有个体的差异性就没有“体”可辨;没有群体的趋同性就没有“类”可分。因此二者形成“体质可分论”的理论基础。王琦教授2006年编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试行标准,2009年颁布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为体质辨识及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体质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第二,体病相关论: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他与许多特定疾病的产生有密切关系。体质状态反应正气强弱,决定发病与否。由于受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的的影响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病有着倾向性,形成某些(类)疾病发生的背景或基础。体质状态也是预测疾病发展、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特点与一定的疾病谱相关,因而 产生发病差异。
第三,体质可调论:体质既禀成于天,亦关系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每一个体在 生长壮老的过程中,而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体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故体质具有可调性。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百病之因。从唐宋时期开始膏方即被视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好方法。膏方以调理阴阳、补五脏、益气血、助正气等补益手法为主,兼顾清里热、除冗寒、化痰湿、行气血、疏经脉、调冲任、消积聚等驱邪治病之法,寓公于补,攻补兼施。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选用膏方,或益其气,或补其阴,或温其阳,或利其湿,或开其郁,或疏其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采用膏方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
随后将会给大家介绍每种体质的特征,和每种体质所适用的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