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对于“学习”和“思考”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学生需要学习和思考,老师同样需要,学生思考怎样把知识学好,考出好的成绩,老师思考怎样让孩子在学习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一、思考无处不在
昨天在和一位同事聊天时,谈到了我们的中学时代,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里面聊到他们学校实验的一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老师完全充当了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所有的学习都由同学们自己完成,最初的过程是痛苦的,自我怀疑的,但是在实行一段时间后结果是可喜的,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是那些主要靠听老师讲的学生无法相比的,这让我想起了“学习金字塔”模型,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方式主要集中在下面三层: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知识的留存率达到50%以上,非常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是这种模式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呢?不一定,同样的方法放到另外一个学校实行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提升,甚至有退步,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反感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刚才说到学得很好的学生是一群自身学习能力很强,习惯很好的孩子,面对问题,他们会有情绪爆发、崩溃的时候,但是会积极寻找方法,并且愿意坚持下去,他们等到了结果显现出来的那一天。而后面这群孩子整体基础不是特别拔尖,学习能力中等,学习中的韧劲不足,遇到问题更容易陷入悲观情绪中,所以没等坚持到好的结果显现可能就放弃了。
所以同样的方法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景不一定有效,也许是他们还没达到那个阶段,可以徐徐图之。
二、思考学习这件事儿
学生的学习和成年人的学习内容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也不同,但是从中也能发现一些共通的地方。
首先,学习是需要有目标的。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课本知识,衡量尺度是测试卷,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成年人的学习内容没有范围,但是衡量尺度很清晰,就是我的学习内容能否解决我遇到的问题,能否给我增加收入,能否让我增值,所以成年人的学习更多是“功利性学习”。
其次,学习是需要框架指引的。
学生各科的课本和老师能起到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学习的作用;而成年人要学习的框架是和自己人生规划有关的,我想成为什么人,我需要什么,所以要想学好,先明确自己的学习框架,画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才干图。
最后,学习是需要方法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我们说了重复带来的好处,但是很多人都不屑做这种重复性的活动,一篇课文真正读过百遍的有多少呢?不是没有方法,也不是方法没有用,而是缺少一些做笨功夫的心,太过想速成了。当然重复也不是机械式的重复,而是需要一些变化,能够让自己多些兴趣去做,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景记忆,比如说学单词,可以在歌曲、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多种场景下加强同一个词的记忆。当然,回顾测试也是不可少的,通过总结复盘会让我们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也能在知识之间建立起来链接。测试给与了我们反馈,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思考思考这件事儿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什么,不在于智商,而在于对“我”的认知。有了我的概念,人才开始去反思自己,让自己避免犯别人犯过的错,让自己能够不断进步。怎样思考呢?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一语中的呢?我们要明白两点:
1、思考是有框架的
看到一个问题你能想到什么?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思路是什么?有什么分析这类问题的常用结构框架吗?
这是一个思考的框架,通过这个思考过程,我们首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它,我们才能解决掉相关的问题,事半功倍。比如说我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个人品牌打造困难,往深里分析这个问题会发现是我的执行力和坚持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我很多东西只在想的阶段,难以付诸实践。当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刚才所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种思考方法应用于学习中会大大提高我们学习的速度,而且这种方法学到的东西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可以快速转换应用到其他领域,所以很适合现在这个多变的、不确定的时代。
2、思考是有层次的
思考的层次来自哪里?来自于掌握的思维模型。目前在使用的思维模型中觉得以下几个很不错:黄金圈模型,逻辑层次,金字塔模型,这些在平时的培训、写作和分享中应用还是比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