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技术的本质》这本书两个月前开始看,结果中间又看小说,又看杂志,这几天给自己下了最后通牒必须读完,看到最后居然被感动。相比于《禅与摩托车里维修艺术》,我对技术又有了更多的理解。作者布莱恩·阿瑟教授,出生于北爱尔兰,读了3个硕士1个博士,还拿了2个荣誉博士,曾经是斯坦福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系主任。做了13年系主任后,他受邀到位于新墨西哥州的一所智库做研究,一直到现在。我特意找出来他的视频,老人45年生人,我在youtube上找到他3月份讲座的视频,一个多小时脱稿,脑子依旧清晰,带着浓浓的学术feel,开场还讲了他爸爸的冷笑话,当然是没人笑。呵呵。
这本书再一次证明了大道至简,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其实本质都非常简单。我们大部分时候会更多关注炫酷技术的表面,叹服于不同种类技术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但对于技术的本质却少有思考。书里颠覆的我的观念的第一点就是技术和生物进化之间的本质相同。技术的源头来源于自然,它就在那里,一点也不神秘,它是现成自然存在的物质/现象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演化出来的,是自己创造出自己,而非人创造出了技术。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 A technology is a programming of phenomena to our purpose。作者花了很多的篇幅和例子证明技术是如何自我进化的,技术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
第二点就是大多数技术的机会利基不是固定和既定的,而是在非常大程度上由技术自己的需求产生的。这一是因为每个技术都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自身需求;二是每个技术都需要其它支持的技术;三是一个技术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成为技术本身需要其它技术来解决问题的需求。这个逆向思考让我多了一个思考维度,我们总是觉得技术都是应市场的需求而生,而调整,却没有关注到技术本身对技术进化的需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这倒是提醒我看问题的多面,尤其是容易非常单一化因果关系的问题,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别人的需求带来的自己的行为的变化。
第三点就是技术是模块化的,推而广之是我们基本上遇到的很多问题,事情,解决方案都可以是模块化的。这个模块化的思路对我也很有启发,其实确实很多事情/问题/现象都可以模块化的分解,还可以再模块化的组装,形成新的事物/形态,新的解决方案等。
真的没有想过科技启示是自然的一部分,科技像所有生命,像人一样会自我进化,会适者生存。那么人和科技就更加不存在对立,而更多的是相互理解。我们对于技术理解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未知的恐惧非常正常,比如转基因食品,比如基因编辑,比如人工智能。按照作者的思路,技术是可以和人共生的,所以在思考技术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技术是好是坏,而应该更多去追溯技术的由来,拆解技术,理解技术,并相信技术自己终归是会向着能够和人和谐相处共生和进化的。
全书的最后一段超级精彩,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佛陀与上帝,居住在计算机的电路里,或者周期转动的齿轮当中,就和他们居住在群山之巅,或者是盘坐在莲花上,同样舒服。。。人类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人类更需要挑战,需要意义,需要目的,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人类与自然分离,就消弭了人性;如果技术加强了人类和自然的联系,就确立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