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平淡生活里的诗意

——重读《汪曾祺散文》随感

冷冽的冬日,只想追着阳光走。午后,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坐在临街的窗边,重读《汪曾祺散文》。一页页随意地翻阅着,品读汪曾祺先生平淡而有情味的语言,从一草一木、一茶一饭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人的诗意。

陪花草坐一会儿

汪曾祺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汪先生唯恐怠慢客人,担心客人在等待的过程中单调乏味,于是留下了这样的花草笺。相信客人读到之后,会感觉很暖心,在与花草对视的过程中会享受到一份美好。

没有遇见这段文字之前,头脑中原本对先生的文字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平淡、家常。记得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时,我心中有莫名的喜欢,它是那样轻易地就打动了我的心,让我认定汪先生是个极有趣的人。后来在读他的文章时,发现他的文字也不仅仅是平淡,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存在,非常有画面感。你看:

“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的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绣球花是很好养的,不需要施肥,也不要浇水,不用修枝,也不长虫,到时候就开出一球一球很大的花,白的像雪,非常灿烂。这花是不耐细看的,只是赫然地在你眼前轻轻摇晃。”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那草木原本是寻常的景,如何能这般具有灵性?细想,这都是源于先生是一个心中有爱、能够欣赏美的人。因此,一个平凡的景,经过他的视角,便美得不得了,让读者的心生出一些欢喜,生出一些念想。

记得有人说过“他的字到何处,何处便有了画境”。想想果真是如此。只那一句“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便让读者的心变得软软,忍不住把它们记下来。这些美丽的文字里,好像生出了一些钩子,总是把我的目光牵住,读上几句,便发上一会儿呆。有好几次,我的思绪倏忽间走得很远。想起姥姥的小院子,那些蔷薇、鸡冠花、月季;想起故乡院前屋后的桃花、杏花、栾树、紫薇;想起校园里那些腊梅、丹桂、芍药……每一件事又会牵连出一些人,一些美好的日子。

就这样读读停停,时光过得很快。把自己的心浸润在这些美好的文字中,近日里的些许烦闷心绪,终被一点点化开,心情逐渐变得通透起来。天空之大,大地上没有一株草木不是美的,她们是世间的可爱精灵,陪它们坐一会儿,对它们多一份凝视,心情便会美好起来。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汪先生写美食的文字,也高妙的很。他用平淡而有情味的文字,记下故乡、他乡的美食。诉说着对故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我最为熟悉的是《端午的鸭蛋》这一篇。“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由衷的自豪之情,都寄寓在这些有趣的文字里。每每读到这些有趣的文字,都有些忍俊不禁。心里要赞一句:多么可爱的老先生!

《炒米和焦屑》、《咸菜慈姑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这些文章也是蛮有趣的。在介绍食物的时候,不时插入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化典故,让人琢磨美食的时候,顺带着知道了一些有趣的知识。就拿《炒米和焦屑》这一篇来说,汪先生写了小时候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还写了小时候请人炒米的情形、祖母用柚子壳装炒米、父亲的朋友张仲陶算卦、小时候爬到吕祖楼上,看党军和联军开仗……读这样的文字,就如同听一位老人在给你讲故事,话家常,饶有趣味。

《咸菜和文化》《宋朝人的吃喝》、《五味》等篇章,我感觉自己真正是长见识了。单是《咸菜和文化》便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特色咸菜: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多、保定的春不老、云南曲靖的韭菜花、贵州的冰糖酸、福建的黄萝卜、延边的腌蕨菜……品种之多,出乎意料。细思之,感受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单是小小咸菜,便有诸多值得研究和考证的东西,其他方面自然不必说了。

汪先生不光是爱吃会吃,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喜欢买菜做菜,居然能把普通的食材做成令人甘之如饴的美味。在《自得其乐》中,他说:“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好白相’。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买菜、做菜这最平常普通的日常,是许多人避之不及的,可是他却能深得其中的乐趣。

若只是能做菜,倒也不算什么稀奇,关键是他做的还特别好吃。《自得其乐》中记载有一回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夫妇到北京来,汪先生做菜招待他们,那一道煮干丝,让聂华苓吃得非常惬意,连最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又有一回台湾作家陈怡真到北京来,指名让汪先生给她做一回饭。汪先生做了的云南干巴菌,陈怡真吃了,还把剩下的一点用塑料袋打包带到宾馆去吃。

高晓声先生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我对此深表赞同了。汪先生爱吃会吃,还能够借普通的吃物给我们摆上一道道文化的大餐,让人兴味顿生,这才是真正有品位的生活家。

                    一缕淡淡的乡愁

文学是家乡在记忆里的复苏,这几乎成了定论。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江苏北部水乡城市——高邮。在汪先生的文字里,对于家乡的记述文字是很多的。那些写亲人、写寻常生活情景的文字,总是让人感受到对故乡的深切的怀念和眷恋。

汪先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之前一直不太理解这种评价,如果单纯从受到过高等教育来说,不足以解释这一点。直到读了《自报家门》之后,终于有所感悟。多水的江南,赋予他平和的性情,书香门第的出身,骨子里就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意识。

汪先生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他生活节俭,乐善好施,经常免费为人医治眼疾。在孙子辈里祖父最喜欢汪曾祺先生。小时候,祖父教过先生读《论语》,还教过他写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朝,先生可以中秀才,还赏给他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但这对于孩提时代的先生来说,影响是很深远的。

他的父亲,聪明,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还练过中国武术。有一间画室。他还学过很多乐器,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家里都有过。他的手很巧,心很细。做过冥衣、糊过风筝、做过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球……心灵手巧的父亲性情又很随和,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汪先生十几岁时就和父亲对座饮酒,一起抽烟,父子关系极为融洽,“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样的家庭,使他从小就有深厚的学养积淀,也形成了较高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父亲的脾气也传给了他,影响了先生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他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除了亲人,那里还留下了先生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在《我的家乡》一文中,先生写道:“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在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的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在河堤上可以看船、看打鱼、看修船造船,看黄昏时“紫色的长天”,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听到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

这些寻常的生活场景,也是温暖有情的。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有些恍忽,感觉除了城市和船,其他的一切,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都鲜活地存在过。幼年时,我喜欢看爷爷养的鸽子在天空飞过,也喜欢看天空的云朵,和小伙伴玩耍时,每每都是听到父母的悠长的呼唤声才肯回家吃饭的……那些美好的时光一经这些文字的触发,就一古脑的往外涌出,那些亲切的面孔、熟悉的场景,是从来都不会忘记的。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每个人梦魂牵绕的地方。因此先生笔下写故乡的文字,自然是用情很深的,说字字含情也不为过。当然先生也不光爱故乡高邮,他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在他的文字里,旅居过的昆明,也成是他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他对昆明的喜爱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浓厚,他总是想念着。昆明的雨、雨中的那些景和人: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景与人,四十年后他还念念不忘。他把自己的爱融入到《昆明的雨》一文中,让无数的读者读后,心里也是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汪先生说: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正如铁凝所说:“汪曾祺一生颠沛坎坷,却写出了今人所没有的慢与闲。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匆忙的日子里,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先生的作品,尤其是读一点他的散文,你会更热爱这个世界。生活,是很好玩的。把握好当下的每一天,把日子当成文学来过,寻常的生活自然也能多一份诗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529评论 5 47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15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409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38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387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80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28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27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28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02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02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73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7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1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