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胳膊上有个“时间表”,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的生命还剩多少时间,你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得用时间来交换,每天早上醒来,你要面对的现实是你的生命可能仅剩一天甚至几个小时,你会怎么办?
《时间规划局》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时间”的科幻电影。在这个时空里,当每个人活到25岁时,手腕上的“时间表”将会启动,生命进入一年的倒计时状态,也就是说,从25岁生日这天开始,我们每天的所有支出都将用时间来消费。一份早餐要花“5小时”,一张公交车票要花“2小时”.......如果一个人时间花完了,就意味着生命走向了尽头。看到这里,没错,你一定会想到,这部电影是围绕“如何获取更多时间、从而延续生命”展开的。
一、时间就是生命,是25岁开始明白的道理
表面上看,时间就是金钱。影片中的房租、电费、车费,一切的一切都在用时间来支付,但仔细想想,时间其实是生命。当我们工作用时间换钱时,真的是在卖命,只不过,没有带上“时间表”,没有时间计量的紧迫感,所以我们对时间换取生命的进度是没有感觉的。
影片把25岁作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是因为25岁是青春即逝的年纪。蔡康永说:“青春意味着“无知””,青春最能任意挥霍的是——时间,因为拥有青春的人往往不知道时间稍纵即逝。大人们总喜欢对孩子说:“你要珍惜时间”,殊不知,在“时间战”中,最大的对手不是孩子,而是成人自己。试想一下,一天中你有多少时间被自己浪费?过了25岁,生命中的时间将从此会在小心翼翼中流淌,时间不再是空气,而变成了——奢侈品。
25岁以后,每个人都必须奔波,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他们觉得我疯了,因为我不愿将我的时间换成金子;我觉得他们疯了,因为他们觉得我的时间是有价的。——卡里.纪伯伦
二、拼命就能获得时间吗?
面对生命的流逝,穷人需要时刻面对跟随着自己、跳动不已的绿色数字,他们会觉得恐慌、焦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剩下的时间只能用“天”来度量,他们必须得努力工作挣取时间,换得生命的延续。
因为规则永远是富人制定的,所以他们得随时提防随时上涨的物价和永不上涨的工资,他们行走匆匆、动作麻利,一切以节省时间和挣取时间为目的,即使这样,还因“生活节奏极快”会被富人一眼识出是来自穷人区的,即使这样,大街上随地可见那些因为没有了时间而瞬间倒下去的身影。
显然,拼命不一定活得长久,但拼命会带来活着的——希望。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越拼命的人会活得越长久,但是为生命奔波的人至少不会活得行尸走肉。
三、有更多时间就会快乐吗?
电影中有一类人,虽然时间富裕,但却活够了。“你总有一天会活得不耐烦,心理已经很累,身体却很健康,我们想死。”这是时间富翁对威尔说的,他时间多却不快乐,最后选择把100年时间送给威尔,然后自杀。
还有一类人,非常富有,拥有无尽的时间,却每天过得担惊受怕,必须雇用大量保镖跟在自己身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样的人有时间却没有安全感。
更有一类人,从前并不富裕,好不容易有了时间,却不知道珍惜。威尔送了自己的10年寿命给挚友,但他却开始过度喝酒,死时还剩下9年的生命。
最后还有一类人,他们有时间,却不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导致错失时间。影片中威尔赢取别人时间的秘诀在于,一开始让对方获得自己的很多时间,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十几秒时,对方往往会认为稳操胜卷,静静等待他的死亡,而对方疏忽的是——忘了看自己的时间。所以威尔会在这一刻抓住机会,实现逆袭。
我们总把快乐和时间关联起来,其实快乐的根源在于生命的质量而非生命的长短。
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过好有质量的每一天。
四、我们能与时间赛跑吗?
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奔跑,因为生命在用分钟计算,我们必须学会在“争分夺秒”中赢取机会。
男主威尔的母亲生命仅剩1.5小时,但公交车票却需要2小时,无奈她只好选择奔跑回家,可最后还是因为时间不够死在了威尔怀里。
威尔和女友的时间都只剩下几十秒了,最后时刻,他想到从“时间守护者”处夺得时间,奔跑着送给女友,最终女友得以生命的延续。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育要与时间赛跑,其实时间不属于任何人,无论你存在与否,无论你速度如何,时间都在不紧不慢地流淌。
我们永远无法与时间赛跑,但我们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自己,不让生命白白度过,或许我们不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我们可以进步,至少可以不让时间在虚无中流失。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年纪越大越真正明白的道理,有人说,活到这个年纪,该懂的道理都明白了,我却不这么认为,很多道理,其实是在生命的体验中变得深刻,很多道理,你没去实践,等于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