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文霞
如果说,非要问我有哪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那绝对是那本《追风筝的人》。
这是一本描写人性和情感的外国文学。作者是来自美国阿富汗的卡勒德•胡塞尼。它让我的心灵受到激荡,它竟是那么的让人不忍去读。作者写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对善与恶的辨别,对人性的理解。也让我有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感叹。 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两个阿富汗的少年:阿米尔和哈桑。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他的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也都是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拥有着似乎牢不可破的情感。哈桑一生忠于阿米尔,但却得到了他的背叛。多年后阿米尔终于偿还哈桑也得到了内心的释放。
这本的前半文都是发生在阿富汗,通过这个主仆家庭,种族贵贱,同宗教但却非同信仰的文化差异作为背景,围绕着关于背叛与救赎来展开描写。
阿米尔,生性懦弱,却又一直生活在自我欺骗的强大中,他怂恿哈桑做了很多不善的恶作剧,统统都由哈桑帮他无偿的背黑锅。而后,又为了逃避内心的谴责和独占父亲的宠爱,自导自演了一出监守自盗栽赃陷害的把戏,企图让哈桑永远地消失在自己面前。
哈桑,虽出身低微,却勤劳勇敢,朴实忠贞。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兑现对阿米尔的忠诚。从小为他出头,为他背锅。就连洞悉了阿米尔的诬陷的把戏后,仍然一声不吭的甘愿背负。他没有太多文化,但也是一个完美男孩的形象。
曾几何时,我们都是孩子,我们都有着自己内心深处小心呵护的自尊与懦弱。可如果一个孩子从不能为自己和朋友挺身而出一次,那么他就真的只能是一个懦夫。
而且阿米尔不止一次地捉弄哈桑,还用文盲来讽刺哈桑。其实这正是阿米尔懦弱的表现,因为他嫉妒哈桑,嫉妒自己的父亲也爱着哈桑;嫉妒哈桑每次的生日父亲都不会忘;嫉妒父亲每次有好事也总是想着他。在风筝节那天,为了换回父亲只能爱他一个人的机会,他干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如他所愿,他拿了第一名。但是要把风筝追回来才算是真正的第一。而哈桑就是那个把风筝追回来的人。他为了追回风筝被一帮混混欺负,誓死捍卫。阿米尔在后面看见了这一幕,但却退缩了,默默地离开了那个地方。最后哈桑拖着风筝,躺在雪地里,留着黑色的血。
阿米尔每次的举动都能够让我难过,也替哈桑感到心寒。他们是主仆,但更是最好的朋友。阿米尔出生后开口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开口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
书中阿米尔和哈桑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愿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吗?” “做什么?” “如果我要求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感到尴尬,他宁愿自己从来没有质疑过哈桑的忠诚。
也许每个人都会赞扬哈桑的忠诚,可正因为我们对他的怜悯,或者为他感到惋惜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更加的悲伤。哈桑一生最重要的人是阿米尔,甚至不是父母。他活着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为阿米尔付出。他不仅为了守护阿米尔那荣耀的风筝受到极大的侮辱,成年后,更是为了守护他的家而命丧在塔利班枪下。尽管阿米尔遇到什么样的危险,什么样的困难,哈桑都会挺身而出,为他完成一切。更令人伤感的是,哈桑什么都知道。他知道是阿米尔陷害他故意把他赶出去,也知道风筝节那天晚上,阿米尔一直都在。
善恶其实并不能分
得那么清楚,阿米尔在多年后为了偿还哈桑,为了救出哈桑的儿子。在决斗中肋骨断裂,肺被刺穿。但那时他却大笑起来,因为他多年来积压的愧疚和后悔也终于得到了释放和解脱。在那一刻,他的内心无比的舒畅,他的风筝追到了。
作者笔下的阿米尔这个人物,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和双重性的品质。其中“懦弱”“逃避”“自私”是被人们所厌弃的,但是不代表这一定是恶。阿米尔也有属于他的一点善良,等待着人们深入的了解。就好比他多年来的“悔过”和希望得到父亲的独爱,正是说明了他心中有一片单纯的天地。所以哈桑义无反顾的守护并非是毫无意义。哈桑把阿米尔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同样,其实阿米尔也把哈桑当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有时候被一些情感所蒙蔽,才不被人们所理解。
赎罪,是一种信仰,守护,是一种温暖。想象如果你是阿米尔,你会因为自己伤害到了朋友而忏悔,并勇敢面对,自我救赎吗?如果你是哈桑,你会为了一个自私,见死不救的朋友却忠诚到底,不离不弃吗?也许答案不得而知,做阿米尔难,做哈桑更难。
是非黑白,善恶对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不管你做出了什么,选择了什么都能够留有一份真挚的心。追回那曾经年少时的美好,让风筝在心头一直飞翔。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