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创,文责自负】
常言说:一分价钱一分货。
真的吗?我虽不百分百地肯定,但现在也几乎接受了这种说法,觉得好东西价格高点乃情理之中,毕竟都是有成本的,生意就是“挣””赔”俩字,但谁不是冲着“挣”才干的?但是价格高的东西比价格低的东西究竟好多少?很难说,只是价格有的高得太离谱了。譬如成本加了10块,价格你加15、20元不够吗?有的却要加30、50元等,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尽管如此,我觉得我的思想还是比从前“进步”不少了。可是五一后的一天去离家最近的超市闲逛,一个斗碗的标价叫我的“价格观”又想“退步”了。
因为五一前去闲转时,丈夫在一摞盘碗前突然站住了,说:“这不是和我前几天买的斗碗一样吗?”我和儿子说:是的,一样,一模一样。他又说:这咋镇贵哩?我买的才两块九。我一看标价:7.9元。
标价还不就那回事,赶上五一小长价,提个价也很正常。我就笑着说:“高兴高兴吧,看你占了多大便宜啊!”
可没想到五一以后又去转,还从那摞斗碗那儿经过,不由又看了一下那标价,天啊,降了,成4.9元了。
这个超市是已落户我县十几年的著名超市,在洛阳市内外几乎各县区都有连锁店,据说在我县的这个是全市营业额最好的,超过市内店。它以货物齐全、价格低廉,最最主要的是公认“货真价实”,物美价廉,还有售前售后服务良好著称。我是亲身体验,不知退货多少次了,有用了一晚的水杯(因与家人买重了,他在另一家买的,即使未用也不好退),有大于床的床罩、有大小不合宜的各种衣服,只要标牌未剪(有次剪掉了牌人家只看衣服没损坏也没说什么),有票,衣物未损坏,人家几乎什么也不说就退了。
真是人心换人心呀!大多数人想到去商业街买东西,搞搞搞,搞搞搞,尽管价格能砍砍削削,但一旦发现物品不合适不买了,店家就会一下变脸,不是讽刺挖苦就是骂。如果买走了去退,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据说有一顾客被两姐妹吵得走不了,只得报警把派出所人叫去。所以人们就会说:哪怕去xx超市买贵点儿,只要想到不合适就能很容易退掉,心里就很踏实。
可事实上,人们既买就是奔着需要而来的,谁又能总是退啊。就连我这退了好多次的人,也不知去买了多少东西了。
而现在看来,即使这人人都看好的大超市,价格变化也太随意,幅度太大了吧!
我不由又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时,一个“下海”民办教师述说自己的经历。
那个老师虽然很有预见地知道将来国家会“消除”民办和代课老师,都会“转正”,工资会加倍增长,但他还是觉得那太遥远,他有点等不及。当时一个民师工资才十几块,大队部再补贴点儿粮食,比起在外做点小生意的人来说,真觉得那来得又快又多。我们村有个人在邻县当工人,他那顽皮而学习极差的孩子初中没上到头,就去他那儿学做皮鞋卖皮鞋,据说很挣钱,一双鞋大多能挣好几十块。所以,这个老师毅然辞职,带着一家老小去那县城旅居,跟那家人学做卖皮鞋。
果然有眼光,一年归来,竟一身革履,或西装或皮衣,反正脚上皮鞋是肯定的了,而且应该质量也不差。他就时不时一半显耀一半乡情地回乡与邻里或同事攀谈。有人问起他的生意,他就显耀性地说了一段自己的“传奇”经历:
北京要举办皮货国际博兰会了,县里也通知各公私经营者去参加。他说本来觉得自己是小买卖,进不了大市场,就没打算去,但另一方面又觉好奇,就冲着看新鲜的劲儿,带了一箱货去北京了。
在本地8元就卖的鞋,试着前面加了个1,18元,谁知摆在那儿连有人看看也没有。第二天,就换成了80,有两三个人问一问;第三天他就标价180,竟然很快就卖完了。他就一阵狂喜,赶紧回来又带了四五箱货,到那儿很快就卖完了。但是,他有点儿胆怯害怕,不敢在那儿多呆,就赶紧回来了。
还有一年一度的中秋月饼,据在县宾馆干过的一个人说,月饼看似分了三六九等,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外包装不同罢了。
因此呀,我们不能怨商家心黑,主要是有些人太爱慕虚荣了,总想以自己买的东西价格高向人炫耀,总认为自己买的东西价格高就是好的。
有个同事,烫了头发,就很张扬地问别人:“你猜我烫这头发多钱?”我们说:“不知道,猜不着。”她就伸出一只手,扎煞着指头晃着说:“五个,五百。”妈呀,还真是不少!那时我们一月工资还不足500。可是,有的烫发也不过七八十,一百多呀,但也看不出她们的区别呀!当然,我也知道烫发的药水是有区别的,但区别有这么大吗?
反正,不怕你们笑话,我还是觉得我买东西上不去价格,觉得任何物品,只要真的有用、合适就好,真的没必要追求那高价格来显示它的高贵或不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