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采访时只说了四个字
刘学红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存在感极低的朝代——隋朝,二世而亡。今天人们认为其短命是因为隋炀帝荒淫残暴,隋炀帝不一定是暴君,但他一定不是昏君。因为他干了两件造福后世的大好事,一件是开通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另一件,就是发明了科举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让很多穷人找到了阶层晋升之路,打破了升官靠“拼爹”的贵族垄断的现象。
虽然科举制度只是近现代高考制度的雏形,但是一千多年来,无数人凭借这个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才有了脚踏泥土、仰望星辰的底气。
01、恢复高考的消息,为一个插队女知青点燃了梦想
高考制度圆了许多人的梦。刘学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幸运儿。1977年10月21日,这是个极其普通的日子,对于北京密云县高岭乡四大队插队青年刘学红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时刻。
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她已经在田间劳动了一年多了。这天,她如往常一样正在躬身劳作,忽然听到喇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顿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读书、学习,这是她曾经多么挚爱的事啊!但是自从到农村插队,每天忙于生产劳动,繁重的体力活使瘦小的她感觉力不从心,枯燥的生活也让她找不到活着的价值,那种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快乐感受,似乎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她瞬间看到了希望,那个重回校园的愿望从来不曾远离,因为她是那么的热爱知识。她毫不犹豫地交了五毛钱的报考费,随后便一头扎进了书本中。
身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每天又有繁重的生产任务,重拾书本谈何容易!一个无比强烈的信念在支撑着她,她相信凭着自己曾经优异的成绩,只要加倍付出,就一定能够考上向往的大学。
02、目标即是力量,生产学习两不误
其实报名到考试,只有短短两个月的复习时间。而工作不能停,刘学红只得白天干活,夜里复习。
一到休息时间,刘学红就如饥似渴地看书,村里农民在一旁抽烟聊天,看到她埋头苦读,说:“能考上吗?静瞎折腾!”
离高考只有十五天了,刘学红不得不向大队请了假,这十五天对她来说太关键了!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她要开足马力、全力备战高考,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可是,她甚至连基本的复习材料都没有,只能和其他队友凑在一起复习,学习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对于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远方的灯塔在指引着,即使披荆斩棘也在所不惜。
终于到了上考场的日子!考试在12月10日和11日两天。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并且要摸黑走十几里的山路。刘学红半夜就顶着寒风上路了。
走在在黑暗崎岖的山路上,刘学红脑海中回想着自己趁春节回城之机,专程坐322路公共汽车,去看一眼无比向往的北京大学。只要能重新走进知识的殿堂,一切付出都值得。
03、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采访时只说了四个字
考试结束了,刘学红仍然回到乡下继续劳动。虽然过着和以往一样的生活,但是她的心境不同了。她对未来不再悲观,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过,此生无悔、无憾。
一天,刘学红无意中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一边读一边激动得跳了起来。这不是她写的高考作文吗?文章记录了她下乡的这段时光发生的故事,那是她真实的生活、深刻的情感!
能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绝不是一般的成绩!
她知道,一切辛苦都不会白费,一切努力都有回响。
皇天不负,一个月后,刘学红以语文99分的高分成为当年北京市文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
被采访时,刘学红只说了四个字:“感谢高考!”这四个发自肺腑的字,是多少中国人改变命运的阶梯!后来,刘学红把高考准考证交给了国家博物馆,将第一届高考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保留下来。
来到梦想中的未名湖畔,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刘学红更加珍惜这得之不易的时光,更加孜孜不倦地求知,在这座“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最高学府里得到了智慧的丰富滋养。
毕业后,揣着满腹的知识和才学,刘学红来到《中国青年报》,做了一名编辑,后又升至教育导刊的主编。凭自己的实力做到总经理一职,用一名北大才女的学养报效祖国。
正如刘学红所说:“如果没有高考,我应该和现在的视野不一样,关心的东西不一样。”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试想,一个人常常与人类最杰出的大师为伍,长期浸润在优秀的思想和灵魂中,与一生流离于市井街巷,他的视野和高度会有多么不同啊!
也许,这就是上大学的意义之一。
04、从北大走出来的白岩松和从上海退学的韩寒,大学该不该上?
曾经作为最公平的选拔机制的高考,如今已遭到许多的质疑与诟病。
被称为“高考加工厂”的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时而作为教育楷模、时而作为畸形产物,引起众人纷说。有人说这些学生只知道死读书,有人说,人生能有几回搏?
用白岩松的话来说,他做不出任何嘲讽毛坦厂中学的事情。毕竟,那里有无数的学生,通过高考,实现了梦想的第一步,走进了高等学府的校门。
在高中时期挂科七门最终退学的韩寒,一度引发社会上的学历无用论,认为“高考作文很蠢”的韩寒,作为在国内反对应试教育的经典案例,被人无数次提起和引用。
然而日前,韩寒在微博中发长文却说:“退学是很失败的事情,说明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历数韩寒这些年,写作,赛车,独唱团,拍电影……放弃了学校,但没有放弃学习。
令人感触至深的,还有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有一张互联网届大佬的聚餐照流传了出来,时代精英荟聚一堂,让人感慨的不是他们的财富和成就,而是他们的学历背景。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高考,作为一个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成就了教育的相对公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有一天不教。”
不论有没有高考制度,不论能不能考上大学,一个人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的作用不仅仅是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更是一个人眼界、思维、格局不断扩展的基石;学习,是人成功和成长的不二法门。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面对未来的AI智能化时代、面对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取代人类工作,面对知识迅速贬值的危机,清醒地保持学习力,如同高考状元刘学红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人工智能不是信息化的延续,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正在由‘革新’发展为‘革命’。新世界正在到来,人类面临着一场淘汰性的大考。你,准备好上考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