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不明白,写出来的文字怎么才能变成文学。
时代在变化,文学理论的标准也应该变化。
这样说罢,我不愿意去读七八十年代的文字。不是因为不好,是无心去读。
我想,这是因为二十一世纪出生的我们,所看所学所知与那些年代全然不同。
若硬要去理解,也非不能读懂。
可我们不愿,我们对那时的历史总归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了解的多。
无法共情。
而且,很多文字、语言的运用于我们而言,太难读下去了。
读了上面几段文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在模仿。模仿着前一辈人遣词造句的方式。
因为从小便喜欢古时候,那种礼仪之道、文人风骨,所以我写出来的文字也极力去模仿着前人。可笔力不足,学不出前辈的风范。又想回到我所熟悉的造句方式,却也回不去了。
让我自己隔几天再看这段文字,我也必然是读不下去的。
原因无他,字句“晦涩”。
这里的晦涩不是我用了多少生字古语,而是字句的表达方式太过…平缓?
我暂时想到来形容我的感觉的词便是这个了。
我不喜欢这种叙述方法,却好像改不掉了。
这让我读不进去我写的文字。
很多与我同龄的人,面对这样的文字大抵也是这样的感受吧。
很多年轻人读不懂鲁迅,固然有经历太浅不得其中奥秘的原因。但最为直接的,还应该是鲁迅先生的文字表达。
并不是说鲁迅先生文字不好。而是,叙述表达方式与我们现如今的习惯有了区别。
我想,当代青年应该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