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在手法处理过程中,有两个困惑,一是中医的两大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可是在手法处理中,见过很多同行的老师基本也都是哪里疼处理哪里,颈椎疼按摩颈椎,腰椎疼按摩腰部,当然不是说不好,但是总感觉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来。所以在手法处理过程中,我一直很不满意,有个疙瘩总解不开。
第二个困惑就是:手法技术处理一定要大力吗?力度大效果就一定好吗?力度大医生也累,患者也疼,如果再加上效果很一般,那么谁还愿意按摩呢?谁还愿意学习按摩呢?那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推拿正骨是这样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大力才能出效果的话,是不是女士就不能学习正骨推拿,可是要知道“咏春拳”就是女宗师所创,这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人智慧的巧和妙,可以四两拨千斤,同样我想推拿正骨也是一样的,应该是轻巧的柔和的有温度的,不用大力出奇迹的,女性也是可以学习的。正如《医宗金鉴》说的:令患者不知其苦,方谓手法也。
直到遇到“东方柔性正骨”我临床上的诊疗思路才有了突破性的变化,困扰我的两个问题也在逐渐找到了答案!
我想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和以前诊疗思路的变化。
第一个案例是一个年轻的帅哥,30岁左右,症状就是长期的颈椎“大椎”穴附近疼痛,经常出去按摩,但是每次都是处理颈椎后背以后症状可以缓解,没多久又不行了。
一般这样容易反复的症状,除了着凉外感风寒,多和生活习惯以及职业习惯有关系,于是就开始了解他的行为习惯和职业,再描述症状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话:我也是奇怪了,都建议多运动有效防止颈椎病,可是我怎么每次运动完反而更疼了?
原来他所谓的运动就是每天做300个俯卧撑,因为胸肌发达穿衣服显得好看,结果触诊和望诊,胸肌确实练得很大,后背的肌群很显得无力松软,而前面的胸大肌、颈阔肌等肌群特别的紧绷感,如果脊柱是电线杆的话,那么稳定电线杆两条线的拉力应该是均匀的,哪条线拉力紧,电线杆就往哪里歪,很明显由于这位患者经常只练习“俯卧撑”,胸部肌肉发达,从而忽略了背部肌群,导致颈椎明显前倾,重力压力都落在了第七椎体,这节椎体长期承受颈椎的重量,自然会出现疼痛。而以前每次的手法调整都是松解颈椎后背肌肉,只会让后面肌肉更加的松软,反倒是起了反作用,所以才效果不好。
这样给他分析,他觉得很有道理,这次就重点松解了前面胸部肌肉群和颈椎前侧,松解开了以后,他感觉特别的轻松,最后还建议他一定注意肌肉的整体性,后背腿部肌肉也是要训练的,回去加强一下背部训练,这样就不容易导致颈椎前倾了。
这个案例让我再一次认识到“整体观”和“辨构论治”的重要性。
第二个案例,是一位阿姨,年龄近60岁,那个时候基本每周都来调理颈椎腰椎,每次来症状都是出现在身体右侧,调理完没过几天,又会反弹,我也在给她分析,是不是跷二郎腿啦?还是带孙子累着啦?好像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在一次仔细触诊以后,我发现阿姨的尾椎严重移位,就问她臀部有没有摔伤过?她说年轻的时候打篮球,臀部坐地,那会儿尾椎症状不明显,后来近20年来一年比一年严重了,就开始坐不住感觉尾椎有刺疼感,所以这些年她的习惯就是不敢正坐位,坐的时候要么歪斜身子坐要么跷二郎腿,所以导致右侧的身体整体代偿受力,经常出现右侧颈腰椎难受,这下似乎就找到根本原因了,检查尾椎移位,就慢慢的往相反的方向推移,推移以后让阿姨正坐试试,结果没有出现尾椎刺疼,这下坐位时阿姨就不用歪斜身子坐了,颈椎腰椎的不适就会长期稳定下来。这个案例很明显颈椎腰椎的疼痛难受是结果,真正的原因在尾椎,这又一次体现出了“整体观”和“辩构论治”。
在处理这两个患者的症状时,要是以前的话,我的诊疗思路和格局是不会放的那么开的,也不会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可能就会简单的处理患处,然后嘱咐患者多运动少低头之类的,如果不适了,就再来调理。也不会联想到颈椎腰椎问题去考虑到“尾椎”。
学习“东方柔性正骨”,无疑是解开了我多年来手法上的困惑,当然在修行柔性正骨的路上,我目前可以说还没有真正的入门,在临床诊疗中也依然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我想自己是需要慢慢地沉下心来更为深入的学习,助教刘香老师反复的告诉我们一定要带着问题学习,所以在春节放假的时候,自己又在重新的温读《东方柔性正骨》传真,把自己看书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和平时诊疗遇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去思考琢磨,反复的临床实践,我相信在柔性正骨的道路上会更为的扎实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