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孝之深,以为伴
今天在空间里看到一位大学朋友的日志,日志是前些日子写的,讲述的是她接到母亲去世消息后的一切反应和各种对母亲的怀念,看到她写到曾经与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作为看客的我也无形中被触动了。这份记忆里的美好,犹如冬日里的暖阳一点点用亲情的温柔能化开冷漠的寒冰;又如春季里的小溪水潺潺流入我内心的亲情之地,在那里轻轻一碰然后从眼眶里“奔涌”而出。
母亲,这个大概从我们一出生就萦绕在耳边的词汇,也是我们每个人学说话最先学会的一个词。小时候,我们大概都不懂母亲这个词的深刻含义,只是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作为母亲手心里的小宝宝,我们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慢慢地长大,开始走路,读书,奔跑,直到远离父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过成长的烦恼,有过学业的压力,有过和小伙伴的冲突,有过不着边际的幻想,当我们真的有一天摆脱了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你会突然发现在一个人怀里撒娇的年纪早已不在,肆意胡闹的日子也已远去,唯一值得我们庆幸的似乎是我们还挂在青春期的尾巴上吧。
可是你曾留意过吗?陪伴我们成长的另一个角色——母亲,她的变化呢?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尤其是在我们长大了以后的印象里,母亲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唠叨的人,这些唠叨有时候真的让我们很难做到不厌其烦。除了唠叨,你也许会发现母亲曾经美丽的容颜已渐渐被岁月所“肆意”雕乱,曾经坚实的步伐已经开始变得战战巍巍,满头的秀发开始变得有了丝丝白发。没有人能变成神,也没有神愿意变成人,因为“岁月不饶人”。就算是我们的母亲,这个从小就在我们心目中留下无所不能印象的守护女神也不能例外。西方神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是伟大的,为了诞下我们,她们不惜放弃神籍下界为人。”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这句话在民族大义面前绝对是一句豪言壮语,但是在亲情面前也绝对是一只不忠不孝的纸老虎。失去母亲,是我们最不愿体会的经历,也是我们不可积累经验的的体验。或许你能看破他人的生死,但是她的生死是降临在任何人身上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即使花一辈子时间去也是我们无法掩饰的痛。因为母亲的不在,会让我们的世界坍塌一半,这其中的痛和其中的恨是难以言表的,也是最钻心的。
这其中的痛,是我们最心爱的那个人,也是最心爱我们的那个人不在了。从此生命里会空出一个位置,心灵上会少了一个人的关爱,耳边会少了那个曾经让我们无比烦恼此时又无比想念的唠叨。
这其中的恨,一是恨天恨命运。为什么不让母亲多活久一点,甚至某些孝顺的子女都愿意以自己的生命的去换取母亲的长寿。可是你可知道,即使你愿意给母亲也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她最爱的就是她的子女,在她的世界观里我们永远比她自己重要,她总是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这就是母爱的伟大,这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是恨自己不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都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挣钱养家了。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挣钱才能给自己和母亲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这样我们的时间都给了挣钱和出差。我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宁愿把假期和时间留着自己的旅行,而不愿回一次家,不为别的,就是怕母亲唠叨。每次都有了这样那样忙的借口做自己的事甚至去旅行,而告诉母亲不能回去看她了。虽然这个时候母亲总是会安慰我们说要我们忙自己的事,但是其实她的内心是孤独和凄凉的,是多么希望我们能回去看她一下啊。曾经从小养到大的心肝宝贝想见的时候见不到了,这无疑跟拿走她的心肝没什么大的区别,细细想来我们作为子女是多么的残忍。
也许真的到了某一天,她老了,病了,离开了。我们是不是才会真的意识到时间飞逝,开始追悔莫及,没有让她深深感受我们承欢其膝下的欢乐。生命不可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没有人能预知生死。生命的锁链是脆弱的,在岁月的拉扯中说断就断了,那时挣再多的钱,流再多泪又有何用?所以趁着母亲还健在,让我们把该尽未尽的孝道都敬上吧。让她可以安享晚年,膝下有伴,其乐融融。不要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里不经意听到母亲这个词的时候,被勾起的却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
“百善孝为先。”从一个电话开始,从一句温暖的问候开始,从回一次家开始,从陪母亲聊一次天开始······回想过去,每次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都是“母亲,我回来了。”请让我们做子女的把这句话响彻母亲的耳朵里,而不是她期盼的梦里;请让我们把这句话说在与母亲相聚的欢乐里,而不是她已不在的追悔里。
2016年8月25日写于《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