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都很讨厌熊孩子。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孩子成了熊孩子。因为我们不懂得怎么给孩子立规矩。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呢?怎么样孩子才会自愿遵守规矩?那就是——把规则变成约定。
约定的意思。这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大家共同遵守。规则之所以是规则,不是因为长辈或者老师的权威才成立。只是因为我们共同想要遵守,父母向孩子说明这个好处是什么,然后让孩子以自主动机加入这个约定。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5岁的小男孩。每次把自己玩具摆的满地都是。玩完以后,就是不知道收拾。跟他说多少次了,压根就不听。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很简单就一句话,等一下你玩完玩具自己把玩具收拾干净。可以了。但是,孩子说我不想收拾。压根就不听你的怎么办。
先等一下,这个方法先不要急着拿去用。我们可能还没有真的理解这个方法。沟通经常是这么一回事儿,你理解和不理解说出来的话似乎没什么差别的,但效果完全是两样。
在这个例子里有一个关键是什么?就是收玩具这个动作,它背后的意义。是为谁而做的?如果在这件事上你碰了壁,几乎可以肯定你把收玩具这件事情看成了是为大人而做的。大人要打扫房间,大人需要把玩具收起来,这件事儿就变成了大人的事儿。刚好这个孩子又不配合,所以大人的需求卡在了孩子这里。当然要怎样才能贯彻这个意思呢,只能威逼或者利诱,矛盾就出来了。
所以这种情况所谓的立规矩,执行规则不是为了孩子好,是大人为了方便自己制定了命令。不是站在孩子的立场。
真正的立规矩是怎么样啊?告诉孩子,这样对你对我都有好处,他是从好处的立场出发的。这件事对你有好处,所以你要做。收玩具这件事情对大人有好处,没错,但我们要看到他在孩子的立场上带来了什么呢?玩玩具把房间弄乱了,本来应该他自己打扫的。他不打扫就要爸爸妈妈去打扫,浪费了爸爸妈妈的时间,爸爸妈妈陪你玩的时间就减少了。规则永远是给那些遵守规则的人带来好处的。
看到这一点,当然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约定。对你对我都有好处的事儿,我们干嘛不遵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