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区》
作者介绍:
作者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
军旅人生让其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学而不倦,笔耕不辍。数十年阅历、积累和沉淀,其俯察人间,思考社会,纵澜山河,慧眼可观。诵读古今,学贯东西。文耕笔耘,坚持不懈,下笔千言,思维独到,妙笔生辉。精成小说、诗歌、散文等传颂之作。
已发表百万字长篇小说《滇海传奇》,以其磅礴气势和细腻情感,赢得了读者广泛赞誉;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痔疮》,更是以犀利笔触,批判之言,揭示了社会真实面貌;现实题材长篇小说《梅》和奇幻童话长篇小说《玛多》以及新冠疫情长篇纪实文学《紧随其后》也即将出版。其也是纵横作家、报刊写手。
散文、诗歌同样精彩纷呈,百万余字写景抒情,凝聚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1995年,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散文《系情鸽》,深情呼唤亲情回归,文字间流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作品常见于《人民日报》《中国应急报》《云南日报》《云南信息报》《都市时报》《春城晚报》等国家、省市主流报刊,广泛转载传播,影响深远。
(本书介绍)
《深水区》小说,共分二十个章节,警世反腐,适合成年读者。
其内容主要从基层小职员引入正邪之间的较量和碰撞。小说寓意深水区,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如以身试水、必将殒命深水。
这部小说以恶有恶报的结局收尾,通篇洋溢着邪不压正、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正义。文笔细腻如丝,想象力丰富如翼,情景相融,刻画描绘精准传神。扣人心弦,易生共鸣,实为短篇中的金玉良言。读来酣畅淋漓,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深水区
深水区,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即使资深游泳健将也会避而远之,淹死的大都是“胆大”“会水”之人。临渊慕鱼,望陇得蜀,利欲熏心,欲壑难填,以身试水,终将殒命深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小说警世,规劝那些以身试法之人,牢记初心,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政体本纯,人之本善,天下无贼。
一求之不得
二零年春节刚过,春寒料峭,梅花怒放,暗香随风吹遍全城。余光华因送孩子上学,每天都提前一到两个小时到办公室,他从窗口俯首车水马龙的龙凤路,聆听城市的交响乐,感受城市的喧嚣。
疫情持续,身边时有时无,人心难安,这幽幽梅香疗神慰心。
上班时间,化名区救急局救灾科办公室,一个穿运动服,留平头戴眼镜的青年人,把印有“西南省华峰测量有限公司”的名片递到科长余光华手里,并谦卑的说:“我们公司参加了江南县和溪水市普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锻炼了队伍,我们公司也是全国普查的成员单位,具备完成咱们区的灾害普查工作的能力和资质,当然我们公司也是全国灾害普查试点工作的成员单位。”
他笑容满面,边说边把装订整齐的公司简介和《关于开展南北市化名区自然灾害普查方案》,轻轻的放到余光华面前。
余光华知道西南省只有三个县(市)作为试点先行,他说的就是其中两个。余科长看了手中名片:宋晨,业务经理。随手把名片夹记事本里。他站起身,示意对方坐到门口沙发上,两人对坐,同事小唐把余光华的水杯放在其面对的茶几上,用纸杯给宋晨倒了杯茶水。
余光华也很客气说:“宋经理,您喝水,慢慢说。”坐在对面宋晨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余光华摆摆手说:“随便聊聊,不用记。”
其实余光华一直在寻找普查的专业公司,他不动声色的翻看着对方的资料,心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自去年机构改革后,国务院成立普查办,灾害普查就拉开序幕,这是有史以来国内的第一次,国外也难寻找这方面经验和痕迹,这表明国家对于自然灾害风险管控的重视,自己从事十多年的救灾工作,包括“五·一二”地震、鲁甸地震等大小自然灾害救援十多次。
此大规模,犹如人口普查及经济普查一样的彻底的摸底调查还是第一次,试点工作已完成,但还没有看见成文的经验报告,余光华亲自给江南县救急局打电话,他们回复是:“正在总结,数据经专家评估和领导批示了以后才能公示,所以对不起了。”
省市转发的国家通知一道接一道,培训会参加了一个又一个,其强调鼓励先行先试。都是第一次,摸着石头过河,要做起来,真是时间紧,任务重,缺人少经验,任务分在自己科室,余光华心急如焚。
这里又是城市市中心,虽然涉农地域少,但是城市建筑多,又在地震断裂带上,历史记录缺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关键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参照点,无从下手。
今天送上门来的单位,证照齐全,资质符合,又参与了试点单位实际工作,其提供的资料也可圈可点,符合自己心仪的对象,只是要给分管领导汇报。
余光华没表示接受也未拒绝的说:“你说的情况我知道了,我们也需要有资质的专业公司为我们服务,这样,把资料都留下,我给领导汇报后再给您联系。”
宋晨眼里很期待,希望早点定下来,但他也知道欲速不达,合上笔记本,就起身准备告辞。
余光华看到门外分管领导斛投石的身影,就对宋晨摆手说:“要不你先坐一下,我把资料拿给我们领导看看。”
宋晨又满怀希望的坐下,说:“没事,我等一下。”
余光华拿了资料,敲开斛投石办公室的门。斛投石总是满脸推笑,外号笑面虎,他笑着说:“余总,您有事?坐下说。”
他用纸杯倒了半杯他泡好普洱茶又说:“这是冰岛,铜红色润,你尝一下。”
余光华把资料放到斛投石面前,接着水杯坐下来,品尝了一小口说:“我不懂茶,平时也嫌麻烦,就直接喝白开水,口腔里有点涩,到喉咙又甘甜,是好茶。”
余光华放下水杯继续说:“华峰测量公司业务经理宋晨过来,就普查的事情找我们合作,这是他们做的资料...您看看,是否见一下?还在我们办公室。”
斛投石把资料推到办公桌角上说:“我就不见了,把资料留下,看似热闹,其实大家都还没有行动,经费也没有着落,看看再说吧。”
他端起玻璃茶杯,端详着里面晶莹剔透的冰岛茶。
余光华站起身,拿着自己拿来的资料说:“好的斛副,我知道了。”
余光华心里很沮丧,他回到办公室对起身迎接的宋晨说:“我给领导汇报了,肯定都需要第三方,但也急不得,你等电话吧。”
宋晨加余光华的微信说:“我们有什么资料,我再发您微信,麻烦您给领导推荐一下我们。”
化名区盘踞西南省省会城市南北市市中心,定位中心城市核心区,过去多年来“GDP”一直稳居省市内县区第一,名声在外,是南北市乃至全省的标杆,来这里执政都是镀金,罕有不提拔。
随着城市化进程,南北市十年来扩大了五六倍,原来四区八县,变为现在七区六县,再加经开、高新、度假及三家管委会,共计十九个市管单位。
经济多样化冲击,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的化名区地域优势变成了地域限制,多种因素让化名区排名落到全市倒数第三。
如帆船的政府大楼被改成了一把利剑,耸立云霄,不知有何寓意。但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紧,领导走了一茬又一波,各种手段和口号,收效甚微。
对于余光华负责的普查工作,预算去年年底报上去,财务告诉他:“没钱。”
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区级部门单位的一个科长,非官非吏,就是个科室带头人而已,但工作和责任是实打实。
十年前,张局长知道他部队转业,为人实在,兢兢业业,又参加过零八年“五·一二”地震救援等各种应急处突,有实战经验,加上积极处置“三·零一”防恐工作。
张局长对余光华说:“你能干,有经验,还年轻。就是太低调了,不能只低头工作,也要抬头看路,你们戴科长退休了,你当科长吧。”
一七年,余光华带领科室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在全市第一家成立“化名区志愿者防灾减灾救灾救援大队”。二是五月十二日开展了全区综合防灾减灾演练,其实演练不稀奇,让人关注的是国家、省市主流媒体都进行报道并转载这次演练活动,影响很大,达到了很好宣传效果。
而接下来第三件事就是当年“七·一九”暴雨洪灾,他把之前的演练成果运用于救灾救援实战中,社会力量得到锻炼并发挥了良好效果。余光华又把实践变成了理论,编制了《化名区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促进完善了队伍建设,大大提高了辖区救灾能力。
自然灾害普查是国内首创,关系国计民生,上下都重视。余光华按照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救灾科,搭建起组织机构,建立队伍,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领导小组组织辖区成员单位和街道专干参加各种培训会,培训人才,学习经验。
余光华现在除了自己多年来总结积累保存的台账资料外,就是宋晨留下的资料,他把宋晨留下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学习。对普查有了脉络,搜索试点的蛛丝马迹,这项工作量之大,要求之严肃,只能请第三方专业公司来完成。
宋晨介绍说:一般试点县区预算资金在千万以上,有的高达两千多万。方式也不一,有的救急局统一打包实施;多数只是统筹,成员单位在各自领域自行开展。
涉及主要单位有八家,化名区也是如此。救急局相对住建、水务、环保等部门,资金相对较少。
现在南北市最具实力的要数官房区。余光华岳父母在官房区,居民享受多年免缴医保费的待遇。化名区比不了,传言还要减停绩效奖。
市里第一次工作部署会因官房区自筹资金已到位得到表扬,剩下的就是甩开膀子加油干。其他区多都哭穷,大家也没表态,都在观望。
救急局从市中心政务大楼搬到这龙凤路,对于一般干部还算幸运。余光华感触颇深,骑电动车不算远,关键是有停车位。以前,上班路远,不开车不方便,车也停不下。
每月末,一大早在机关事务局排队买下月的车位,买不到只能自己想办法,工资不到三千,每天停车支付二三十,苦不堪言。
后来单位分得五个车位,几个人一个车位,大家轮流停。余光华每天为停车发愁。
住郊区岳父母家的余光华,工资低、无积累,没有房子就没有家,成为房奴还是真需要实力。来回奔波,交通成本高,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市区,以后孩子上学更不方便。
夫妻两人借钱凑足首付款,用公积金贷款在城里买了房子,距离近了,交通工具换成电动车。
现在,新单位协调了停车场,即使驾车也有停处,并且免费。
开着窗,阴晴圆缺,风霜雨露。这窗如同画板,展示着春夏秋冬,晴阴寒暑。
园林城市,川流不息,苍翠四季,楼宇层叠,满目烟雨红尘。
余光华总会忙里偷闲,展倦臂,伸疲腰,或极目远望,或俯首街巷,看窗外安神醒脑,缓解情绪,思绪也随烟云缥缈于苍穹九霄。
窗外和龙凤路交集的黑河路,龙河小学坐落于此,每天一早一晚,车水马龙,拥挤不堪,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匆匆忙忙,都是为了孩子。
斛投石急匆匆来找余光华,说:“是不是有家企业找你?”
余光华答:“上个月,差不多一个月了,当时我把资料拿给您看。对方一直催问。”
他尴尬笑说:“领导安排过来,又推脱不了。你告诉他们这边已经有意向企业了,给他们解释一下,说实在不好意思。”
余光华会意。
数次参加过灾害救援,财会专业的余光华预见普查的复杂性和经费使用利润空间,说白了这是一块滴油的肥肉。
既然领导说了,就按照领导的指示办,不过他提醒说:“我们还是找一家相对专业团队,不然太累了。科室只有我和小唐,忙于应付,力不从心。又涉及使用救灾资金,迟早接受审计,安全第一。”
斛投石说:“就先等一下,现在雷声大,雨点小,试点报告都没出来,大家都在看,再说也没钱。我对接省厅,说有中央资金要下拨,等上面的钱下来,地方配些,应该差不多,区领导也是这个意思。”
余光华说:“我和十多个县区中七八个都沟通过,都和我们一样,成立了领导小组,也正和第三方对接。预算没下来,其他也定不下来。”
斛投石转身走了两步,停住,转身,过来,走到余光华面前,说:“我这里有个电话,你记一下,先不联系,他们入驻我们这里,让他们自己找地方。负责人孙巢,他的电话,我微信给你。”
余光华问:“他们具体什么时间来?”
斛投石说:“也不知道,到时,来了再说。”
余光华说:“我公休假还没休,孩子正好放假,想休个假,出去转一下。”
斛副很大方的说:“你休你的,也该休息一下了,单位正在招人,给你招个帮手。”
余光华感激的说:“感谢领导关心,确实需要人,这么多工作,只有我们两个确实应接不暇。”
斛投石又问:“你有没有想来的人,我们自己做主,如果有的话我给人事局说一下,来就可以了。”
余光华想了一下说:“没有,我也不认识什么人,您定吧。”
余光华知道“海龟”孙巢。二十三岁集管委会书记、主任于一身,南北市排上名的副县级。身高八尺,年轻有为,满身智慧,一表人才。
孙巢升任常务副区长第二年,管委会期间贪墨东窗事发,服刑入狱,五年后刑满释放。
现是广东喆稻科技公司西南分公司法人,开拓西南市场。余光华后来才知道,所谓的西南分公司注册时间是去年年底。
救急局一个局长四个副局长,都有秘书经历,斛投石和周兆林还做过孙巢的秘书。
余光华对孙巢的印象是那年圣诞夜,市中心春熙路值班。年轻气盛的孙巢亲自带城管队员,边跑边喊:“收了,都收了,全部收走......”
跟随的人秋风扫落叶般清缴圣诞物品,小商贩被追的东奔西跑,狼狈不堪。
余光华被抽调值班,在后面跑的气喘吁吁,追风一样跟着往前跑。向人打听才知道高富帅的领导是二十五岁副区长孙巢,这种热情和雷厉风行适合带兵打仗。也是自这一年始,圣诞节逐渐没有了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