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的省会兰州是西汉大将霍去病远征匈奴的起点,也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张掖、敦煌、河西走廊、嘉峪关,每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或优美、或博大、或雄伟,都让人叹为观止。
有请第二季《国家宝藏》第七期主角: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人生轨迹:1939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甘肃省科学教育馆。1956年,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2006年,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维修完毕、落成开馆。
陈列方向: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
地位:国家一级博物馆。
第二季《国家宝藏》甘肃省博物馆推选馆藏一:铜奔马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
1983年10月,东汉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归燕来兮,马蹄声声。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但见此铜马四肢修长,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相得益彰;昂首嘶鸣,奔腾远方,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
西汉初期,朝廷的军力薄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企图换取边界的安宁,这样反而助长了匈奴的野心,它们“入侵汉境,掠夺财物和人口,迫使汉朝皇帝更多、更快地向他们进贡财物,并企图把汉朝逐步变成他们的属国,并划一部分汉朝的土地给匈奴”。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认识到若是长此以往,大汉王朝就要完蛋了,于是开始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培养精锐部队,搜集良马,增强国防力量,发誓要把被匈奴夺走的夺回来。
马是“六畜之首”,在古代的军事作战中,战马的质量和数量的是作战胜利与否的关键。《汉书》有言:“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当听说“神马当从西方来”时,汉武帝坐不住了,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更多优质马匹带回来培育,以此壮大军事力量。清代学者王夫之评价说:“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惟畜牧之盛也。”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铜奔马不仅仅是铜奔马,它更是一种精神符号,是华夏将士们守卫国土的热血和忠贞,是保家卫国的理想和情怀。
古有铜奔马体现家国情怀,今有航空母舰彰显大国实力。2009年8月31日,歼-15首飞成功。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2012年11月23日歼-15降落在“辽宁舰”甲板上,首降成功。成功的背后,是一群海军将士的付出与坚守,是他们铸就了守卫海疆的钢铁长城。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我中国者,虽远必诛。
第二季《国家宝藏》甘肃省博物馆推选馆藏二:驿使图画像砖
驿使图画像砖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群,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
出土了驿使图画像砖的5号墓,是新城魏晋墓葬群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一座。1973年。它被复原于甘肃省博物馆大楼的西侧。这块画像砖生动再现了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客观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的邮驿场景,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
古代有没有“快递小哥”呢?有,只不过他们的名字叫“驿使”。邮驿是中国传统通信组织形式,现代邮政的前身之一。骑马传递公文的人就是驿使。
驿使图画像砖上展示的就是驿使快马加鞭送公文的情景。驿使手持的棨(qǐ)传,是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仔细观之,驿使没有嘴,为啥呢?据说象征着驿使对传送的消息要“守口如瓶”。
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荔枝是怎么送到杨贵妃嘴边的呢?岭南离长安甚远,坐不了飞机,也没有高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吃上荔枝,几乎是不现实的事情,但主子下令了,谁不干谁就得挨板子、下刀子,关键时候还是得靠快递小哥了。先走水运,将荔枝树成棵上船,到了秦岭之后把新鲜的荔枝采摘下来,交给骑马的驿使小哥,然后得驾得驾,即使腚颠肿了,腿夹麻了,也一刻不敢耽误,吁——,终于到了,呈给主子,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
放在现代,长安的杨小姐想吃岭南的新鲜荔枝,上个网下个单,走空运,也分分钟送到嘴边,同样是时间短,效率高,但古代驿使主要服务于上层社会,而现代驿使服务的是广大人民。
曾经的驿道,早已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见了踪迹,但驿使图画像砖用最简洁、最生动的笔触向我们描绘着驿使的快马生涯,他们是历史的讲述者,又是历史的见证者。看啊,远方的驿使正骑在红鬃色的快马上,仿佛要将那一个个魏晋的故事,向我们讲述……
第二季《国家宝藏》甘肃省博物馆推选馆藏三: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
“黄河流域主要的新石器文化是以彩陶为特征的,绚丽精美的甘肃远古彩陶,是黄河文明序章中最辉煌的部分”。甘肃彩陶的造型大气独特,色彩瑰丽,其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华丽繁缛,更是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原始社会的先民是相信灵魂的,于是他们将去世人的头发放在这样的彩陶瓶中,希望能永远的守住灵魂。这是古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对于生命的朦胧认识。从外观看,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展示的是一个女性的形象,齐刘海儿、鼻梁高挺、嘴巴微张、身著对称花纹服饰,展现出一种女性的含蓄端庄之美。
我们看到这个瓶子,并不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反而这个女子的形象非常的鲜活生动,这就说明在塑造这些彩陶的时候,原始社会的人们不是光凭想象,而是从现实生活中进行取材,生动地诠释了“艺术创作要源于生活”的道理。
苏州大学的张朋川教授长期从事美术考古工作和中国艺术史研究,主持过秦安大地湾等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他介绍了以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为代表的彩陶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含蓄、游目、毕加索。含蓄好理解,在不动声色中传达出艺术的美;“游目”和园林艺术中的“移步换景”类似,意思是流动的视点,展现的是彩陶的动态美;“毕加索”则代表着彩陶的立体之美。
一件件彩陶就像是今生的讲述人,它们从远古走来,将那些与众不同的美为我们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