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一个公益理念:1个人捐赠100万元,不如100万人每人捐赠1元;让一些人被帮助很重要,让更多人愿意帮助别人更重要。
为此,我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创立了“泉公益”公益众筹平台,滴水成河,惠及众人。
不少人都有做公益的想法,可是怎么开始呢?我坐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打算从梳理思路开始。那么,用什么工具来梳理呢?很多人都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但它更大的作用是帮助思考。把目标写在正中间,然后逐级发散、关联、调整,充分发挥创造力。
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吗?Word是一个以“行”为基本结构的工具,有强制性的线性思维,不适合梳理发散的思路;用 Excel(试算表软件)吗?Excel是一个以“表”为基本结构的工具,必须遵循横竖结构,太严谨;用PPT吗?PPT是一个以“页”为基本结构的工具,还是线性思维,只是比Word更有表现力。用 Word、Excel、PPT来梳理思路,就像穿着西装参加运动会一样,无法释放全部创造力。
那用什么呢?下面介绍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思考工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发明。他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表格的,而是放射性的:从一点出发,烟花式绽放。他提出了“放射性思维”的概念,和基于此概念的思考工具--思维导图。
回到最开始的泉公益的例子。
我在基金会的一面白墙上,用好几张静电白板贴拼出足够的思考空间,然后在白板中央写上“泉公益”三个字,退后几步,进入放射性思维状态。
泉公益,当然需要一个网站。我在“泉公益”三个字附近,写下“网站”两个字,然后用线条连接。但更重要的是一套“先有项目,再有捐款”的流程,这将杜绝资金池带来的腐败。我又写下“内部流程”四个字,也与“泉公益”相连,然后再写下“宣传与推广”“团队”等。
我在写“团队”时突然想到,捐赠者的情感是需要被呵护的,做个“我捐款我自豪”的页面吧。这个想法放在哪里呢?我把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写在“网站”旁边,然后回来接着思考“团队”。
这就是放射性思维。我在巨大的白板面前,思考了整整一上午,设计出了泉公益的雏形。最后,我和基金会团队一起不断完善它,最终把泉公益变成了现实。就在2017年,我还通过泉公益平台,参与捐赠了一所远程支教的小学。
“思维导图这么有用?我一直以为它是用来记笔记的!”这是大家对思维导图最常见的误解。虽然思维导图也可以用于记笔记,但仅仅如此就真是大材小用了。思维导图最大的作用,不是记录,是思考,是创造。
怎么借助思维导图和它背后的放射性思维,来思考和创造呢?
第一,先从目标开始。
用思维导图来思考和创造时,首先要想清楚: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可能是:如何在3个月内提升业绩,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感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她爱上我,下一年我的时间应该怎么分配,等等。
找个足够大的白板,把目标写在正中间。这块白板要大到不会因为地方不够而认为:这一点不重要,留些地方写重要的事吧。
第二,不被思维导图限制。
不要被层次限制。有任何想法,立刻写在纸上,不必先把第一层“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了,再想第二层。不要被形式限制。图片、颜色、线条都不重要。追求美观,让别人看到后哇的一声赞叹,反而会忘了真正的重点。
不要被逻辑限制。有个想法表达不准确,或者放错层次了,不重要。擦掉重写,或者重新关联,不必抱着“落笔一定不能错”的想法。
第三,善用各种工具。
东尼·博赞时代的思维导图,很多是在白纸上画的。但在白纸上画思维导图,修改、保存都很困难。
可以试试巨大的白板或者白板贴;试试平板电脑,比如用 Surface电脑(微软平板电脑)的OneNote(微软办公软件)画思维导图;试试专业的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比如Mind 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