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创造顾客?
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或宗旨)是创造顾客。企业怎样才能创造顾客?
一.外求于人
中国人讲究克己、修身,内求诸已。但是做企业不行,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创立,无论是出于造福人类的博爱胸怀,还是因为养家糊口的现实考量,都是由于社会有某些方面的特定需要。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得围绕满足社会大众的这种特定需求。
这个外求于人,不是说简单地推销促销,更不是指用广告轰炸。而是指走出企业,深入到顾客、深入市场,去感受和发现顾客还没有满足的需求。
不要说物质世界发展到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似乎再没有开发的空间。事实上,时时都有新的创业家出现,处处都有黑马闯入商场,哪怕是红得发紫的红海,只要你搔到客户的痒处,也许还能去分一杯羹。
譬如自行车市场,当你觉得它被小汽车、电动摩托挤压得生无可恋的时候,共享单车却让许多自行车生产厂家起死回生,更别说现在以健身为目的城市白领,对高档自行车的需求与日俱增。
还有咖啡,本来不是受中国人青睐的饮品,却被星巴克在中国做得风生水起,当你觉得市场已经被星巴克牢牢垄断的时候,瑞幸却横刀夺爱,以外带、低价、便捷打得星巴克招架不及。
关于中国国饮“茶”,在老一辈的心目中,是与品味、养生、悠闲、高端联系在一起的,满含文化味道“茶”社常常笼罩在飘逸的纱帘、昏暗的灯光、暧昧的音乐里,然而,它们却被一众时尚茶饮品牌从高高的云端拉到了人间,新新人类在各色奶茶店门口排的长长队伍俨然成了一道新街景。
当你说网络购物似乎被某东某宝垄断得密不透风的时候,某夕夕横刺里杀将出来,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所以做企业一定要目光向外,外求于人,敏感地融入社会,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了解顾客,引导顾客,开发产品,创造市场,获得经营效益和社会利益,也取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如果关起门来搞经营,那是自娱自乐,可能会修身养性,既无益于社会,也不可能持久地经营下去。不要说什么红海蓝海,问题的关键是你找准了客户的需求没有。
二.引领需求
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已经持续经营的企业,了解市场,了解顾客是一个永恒的功课。顾客的需求永远存在,只是看我们在没有慧眼去识别。有的是他们已经明显感觉到的需求欠缺没有得到满足,有的是他们有欠缺但自身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需求,再就是技术的日新月异可能诱发出新的需求、新的产业。
譬如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标本。祖先们日子过得慢,出行范围不会太远,舒适是第一要求,于是有钱人就时兴坐轿子。
慢慢人们发现世界还很大,想走远点去看看,用畜力车比人更经济,更耐久,于是马车开始成为主流。
这两个是人的基本需求拉动了商品市场的出现,而火车和汽车,却是新能源(煤、油)的出现,引曝了天才发明家的智慧火花,创造了更快更好的替代产品,从而也引曝了更广大的交通工具市场,促进了人们出行方式的根本革命。
当然,后面的飞机、高铁、新能源车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是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动,满足人们既要更快捷又要更舒适还要更安全再要更环保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了。
我们曾经认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之后,顾客所有的需求总有一天会全部得到满足,不会再有新的需求产生了,这种想法已经被历史证伪了。
人是多么的丰富立体啊,环境是不断的发展变化,人的需求也是层出不穷的,武断一点地说,人的需求永远无法满足的,科技的发展也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只要你的产品与服务足够新、奇、特,在某一个点上拨动了他的心弦,他们自然会慷慨解囊。
三.创新产品
无论你的初衷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为了经世济民,既没有人为了你的生存大发善心,估计也没有人为了你的慈善慷慨解囊,能让大众主动掏腰包的,只有你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当德鲁克在说要创造顾客的时候,并不是说产品和服务不重要,而只是说应该以终为始,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去设计和制造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通信产业的发展也很能说明问题。
古人曾用烽火传信,诗人也曾想鸿雁传书,鸿雁能不能传书无法考证,信鸽倒是真可以的。
后来,各个国家不约而同的发明了驿路送信的业务,真正使通信业真正进入普通百姓生活的,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邮政业务的出现,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如中国的票号是邮政前业态)。
使通信变为通讯的,应该是电报的出现,人们在惊喜其快捷的同时,过程的复杂:专门的机器、专业的技能、专人送达等,自然还来使用费用的高昂,把普通大众挡在了电报大门之外。(还记得德鲁克奶奶祝贺其侄女大婚的那封电报吗)。
终于,有线电话的出现,似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人啊,不能要求太多!
也许人们没有要求太多,但是技术止不住一日千里的步伐,BB机出现了,手机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首先是邮(政)电(信)分家,然后电信公司孵化出了移动公司,传呼小姐转瞬之间就失业了。
手机从砖头到数码再到智能,似乎也是不经意间就发生的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另一个社区了,能够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现在人们也许还在发短信,还在打电话,但已经不用通信频道了,转而用流量,于是,不可一世的电信运营商转眼又成了各种即时通信工具的底层平台,曾经的躺着数钱的不思进取的通信巨头纷纷被贱卖了。我们看到苹果异军突起,用理念用技术用设计用产品傲视群雄,独领风骚。
到头了吗?且慢,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已经在搞事情。他的特斯拉将来会取代那些事物?他的星链又能消灭那些用品,似乎已经初见端倪,但还需要发挥想象力,相信有些人应该在悄悄发抖了。
所以,用产品和服务去满足人们已经表现出的需求,那样的企业最多能继续苟延残喘,谈不上发展,整个社会可能都会处于收缩状态,死水一团,更经不起风浪的冲击。只有永远追逐技术发展的潮流,用新鲜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去刺激、引领顾客的需求,企业才能得到发展,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社会和人类也会随之进步。
四.全情投入
如此看来,创造顾客当然不只是销售的事了,甚至也不只是产品的事,包括设计、制造、检验、仓储、物流、客服等生产服务各环节,也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等各职能岗位。
首先,这应该是一种意识,就是企业全员要树立开发意识、创造意识、顾客意识、服务意识,一句话,市场意识。市场是效益之源,但市场是由客户构成的,因此客户更是衣食之母。
其次,我们说要全员投入,并不是指全体都要冲到前台去做营销,而是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与客户的每一个连接点,我们都要有这种意识。譬如就像我们有时造访某些公司的职场那样,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洁工,也能以自己得体的言行让我们感觉到如沐春风,尽显尊贵。我们可能还有这样的体验,譬如理发,有的小工为你洗头时聊天,东拉西扯让你不愿意接腔,而有的小工的聊天就如和风细雨般让你觉得洗头也是一种享受。
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系统上,我们能有意识地根据这种理念架构我们的作业模式,要用机制去保证这种理念的落地。
所以,IBM让工程师们前置到销售之前,宝洁让品牌经理“一人负责一个产品”,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腾讯以“团队竞争来出新”的开发,就是这种理念在各个类型的企业的反映。
如此,只有目光对外,创新求变,全情投入,才能拿出让顾客一见倾心,再见中意,不买不休的产品和服务,那个时候,销售就真正变成了供货了,哪里还需要促销、推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