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食,当然就归于副食,定义非常简单。许多可以在大型超市里买到,副食也可以管饱,因为量变必定引起质变。
最受欢迎的副食,应该是巧克力。可惜,从来没人送我。幼时吃的酒心巧克力也很难买到。原料为可可粉,最初用来喂猪,没有加白糖,猪吃得是滚肥溜圆的。后来发现,人也可以吃,猪就完蛋了,没得吃了。巧克力可补充体力、提升醒脑,又体积轻盈、携带方便。
糕点类,种类就太多了。现在是植物奶油,不算太油腻。我比较喜欢吃奶油泡芙、乳酪蛋糕,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嚼、易化。看来我真是老了,人老牙先老啊。萨琪玛,满族食品,鸡蛋面粉为原料,表面撒上葡萄干、芝麻,香甜可口。
新疆切糕,原料、配料非常丰富,上面好多东东啊。二十多年前,我花十块钱让帮忙切点尝尝,人家都不肯,看来真是是太贵了,可以用作货币了。
饼干,饿了适当充饥。现在脑子里只有白加黑的奥利奥了,从小就不喜欢华夫饼干。表面撒了芝麻的,吃起来更香。
说到休闲食品类,代表应该是薯片了,特别适合“沙发土豆”一族。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咪咪”,不要误会,那是虾条。市场上也有虾片卖,需要回家自己油炸,别说虾的有效成分了,估计里面一根虾毛也没有。
坚果类,无非是瓜子、花生、松子、核桃、碧根果等等,滑肠,只能看电视、唠嗑时吃着玩玩,不能当饭吃。
蜜饯类,话梅、橄榄、山楂等居多,可以适当开开胃。
栗子,想起了街头卖的糖炒栗子,温热状态最好,太热烫口,太凉不好剥。最大的特点就是香糯,营养丰富。可惜的是,不能一年四季都吃到。栗子店的人夏季一般都休息数月,估计和卖羊肉的人差不多。
糖果,估计很少有人吃了,小孩子还吃吃棒棒糖、棉花糖。小时候,5分钱一颗的水果硬糖,经常吃伤上颚。当时还有高粱饴糖(yi,我念了三十年的tai tang),剥开蜡纸,就是一层糯米纸。
爆米花,小时候的最爱。听见巷口“砰”的一声,白花花的爆米花就出来了。后来才知道,增甜一般用了糖精,少吃为妙。现在剧院里面都是用玉米粒制成的爆米花,添加了奶油。
串烤,应该是小吃的一种了。我嫌不太卫生,一般不吃路边摊。北疆饭店外卖的烤羊肉串,可以吃一点,撒上孜然,真香,儿子每次都要吵着吃两串。
麻辣烫,应该也属于小吃,加了面、粉丝,也可以吃饱,但我不太喜欢大杂烩。
住在无锡,著名的无锡小吃,诸如豆腐花、玉兰饼、小笼包、梅花糕等等,有时间可以去大成巷步行街,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