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孩子外婆从老家上来深圳,晚上正吃着饭,孩子小舅到了,按门铃响的时候孩子先是有点吓一跳,我去开门,孩子看到小舅背个大包进门,瞬间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我赶紧抱着孩子,外婆说:胆子这么小啊,爷爷他们都说没事没事。我赶紧让他们都别说话。
孩子不哭后,我问:宝贝,刚才是不是被门铃吓了一跳(点头)又看见妈妈给小舅开门,你对小舅舅比较陌生,以为是陌生人被吓到了,对吧?(点头)(孩子近期在幼儿园和家里都学到“不跟陌生人走”等安全话题,比较敏感。孩子本来就有事,我们大人习惯性一张嘴说没事没事(我以往也一样)去否认了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看见情绪。
还有这些情景也很常见:
1.打招呼 :我们经常希望孩子见人就礼貌叫叔叔阿姨好,爷爷奶奶好....特别是我们认识的,当孩子不愿意不配合的时候,就说:孩子胆小或是批评的语气说没礼貌....请问我们大人见到不认识的人,会满大街跟人打招呼吗?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人,不愿意打招呼也很正常啊。
2.物权 :我们常见大人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孩子不同意的前提下就自作主张把孩子的玩具或是食物分给别人,或是孩子不愿意时想法设法游说孩子分享,然后又会说自私,不懂分享...请问抛开觉得应该理性这层,我们自己会随便把心爱的东西让出去吗?凭什么就要求孩子做到?
一切都是需要在孩子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可以引导但最终决定权在于孩子。相信一个有足够安全感,足够内心富足的孩子,绝对是很愿意交换或是分享的。
3.要有礼貌 : 家里来客人了,要求孩子要乖点;去别人家里做客,要求孩子要特别乖,懂事,最好不做一些我们认为出格的事;要是孩子在别人家犯错了,或是客人来家里孩子不像小主人那样礼貌招待客人或是分享时,我们往往会很严厉批评孩子或是觉得很不好意思。
还有很多很多五花八门的标签。
反思: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觉得自己教育好孩子,有一个乖巧懂事,有礼貌的,好成绩等等的孩子就是有面子,说明父母教育的好;包括孩子不分享,也会觉得没面子;孩子要是贪嘴吃了别人的东西或是开口要,也会说孩子,我们家里什么都有,不要贪嘴等等,还是关于大人的面子;
孩子就是孩子,为什么要在特定环境下就要特别表现呢?孩子偶尔出些岔子不正常吗?我们特别强调特定时刻要更乖懂事,是鼓励孩子察言观色?慢慢成为两面派?我们是否问孩子的感受和意愿?宝贝,你想怎么样?
我曾经也是掉进怪圈: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等于家长的教育成果,这是真的吗?100%是真的吗?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