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秦本纪,看到这么一句,“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从整句的意思看,显然太史公想说,秦孝公十年,卫鞅官拜大良造,他统领秦军包围了魏国的国都安邑。魏军不敌,高举白旗,投降了。
可是,你注意到没有,白话翻译出来的这两句,有两个主语。前者是卫鞅,后者是魏军。当然,魏军做主语,投降做谓语,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可是,在太史公那字字珠玑的史记里,可只有一个主语,即卫鞅。那么,“降之”又该如何翻译呢?
1 降之
岳麓版《白话史记》的译文是这样的。“十年,卫鞅任大良造,率领军队围困魏国的安邑城,迫使他们投降。”岳麓版译文有两处译得好。一是围困,二是迫使他们投降。
把“围”想当然译为包围,只能说明一种军事状态。而围困还表达出了围的结果,魏国已经被困住了,这使得它向秦国投降来的更自然。而迫使他们投降,则完全不用更换主语,就巧妙、自然地说明了谁输谁赢的局面。
那么,“降”本就有迫使。。。投降的意思,还是只在古文里如此解释,就好像通假字那种的?
字源说,降的左边是一座土山,右边是两只方向朝下的脚,表示“从高处向低处走”的意思,音jiang。后来引申为“投降”、“降服”义,音xiang。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讲,降,音xiang时,一是指投降;二是指使投降,使驯服,比如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
这下,终于找到岳麓版《白话史记》的译文出处。下次自己翻译的时候,也不需要费劲地变换主语了。
接下来,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那就是什么时候译为投降,什么时候译为使投降呢?是不是只要看上下文的意思,察言观色看谁厉害就可以?还有,降有两个读音,好几种意思。在《史记》里,太史公又是如何使用这个字的?一时兴起,就学着孔乙己老先生细究茴香豆的茴字写法,去《史记》回看“降”字。
2 降秦,来降
秦本纪中,降以三种方式现身,都读xiang。
第一种,“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降的后面跟了国家的名称,让人一看就明白,姬由余投降秦国了。同样的用法还有“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
第二种,就是这“降之”的用法,即迫使他投降。除了“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以外,还有秦惠文君九年时,“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以及秦惠文王十一年时,“樗里疾攻魏焦,降之。”
第三种,“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降后面没有宾语,直接就是某人来投降,简单明快。
索性再回顾之前已经读过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看看“降”还有哪些用法。
3 降居
五帝本纪里“降”是这样用的。“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显然,这里不存在投降或降服的意思,降读jiang,但也绝不是“从高处向低处走”的本义。
《现代规范汉语词典》讲,降读jiang时,有三个意思。其一是由高处向低处移动,落下(与升相对),比如降落,下降。其二是使落下,降低,例如降旗,降级。第三就是出生,出世,如降生,降世。
那么,这里的降居,是指黄帝把儿子封为封疆大吏或诸侯,外派到江水、若水这两个地方居住,还是说青阳出生在江水之滨,而昌意出生在若水河畔?毕竟,黄帝居轩辕之丘,在现今的河南新郑。江水,是上古时期四渎之东渎,大概在山东。若水,即雅砻江,在四川。这两个地方距离黄帝的居所可都不近。一般为人父母,不都希望子孙承欢膝下,有几个舍得这样放养的?
岳麓版《白话史记》把这话翻译为,青阳下封到地方居住在江水之滨,昌意下封到地方居住在若水。
总觉着不甘心,就继续查找“降居”二字的释义。在百度发现了一种类似的说法,是度娘参考《汉典》给出的解释。降居即贬谪迁居,亦谓天子之子出为诸侯。为了增强说服力,度娘还引用了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其实,古时凡由汉民族地移居外域,便说为窜谪或降居。如《国语·周语》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便是绝好的证据。《史记-五帝本纪》言,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所谓降居,也就是谪居。”
黄帝的这两个儿子,都是正妃嫘祖所生,没看到史记里提及他俩犯了什么事,怎么就遭贬谪?有没有可能太史公在这里只是想说青阳和昌意在哪里出生,而非贬谪迁居到何地呢?毕竟,度娘也可查到,青阳出生于江水,昌意出生在若水。
我查了一下《汉典》的由来。汉典官网说,汉典是一个面向广泛受众、含有丰富及有益内容的教育和信息网站。汉典始建于2004年,是一个有着巨大容量的字、词、词组、成语及其他中文语言文字形式的免费在线辞典,旨在介绍中国文化、历史和语言,为那些在中文学习、研究方面有兴趣的人提供说明与服务,并探讨中文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标准。
那么,贬谪迁居一说,有没有更官方,或者刚有说服力的依据呢?
许慎《说文解字》里,说降(jiang)的本义是从高处走下来。由此引申为降落、下。从降落的意义,又引申为降生。凡从降取义的字皆与从高到下等义有关。
字源上说,居是会意字。金文从尸(坐着的人),从几(矮小的桌子),表示靠几休息之意。篆隶楷从尸、从古,表示自古传下来的一种原始坐法。本义是坐,引申为居住。
好吧,似乎《说文解字》,《汉典》,还有《李白与杜甫》关于降居的说法不谋而合。那么,黄帝又为什么要把正妃生的这两个儿子降居到外地呢?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有这样的记载,“(玄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在位百年而崩。”
关于玄嚣的生平,度娘还讲了一个励志的故事。说这位玄嚣,也就是少昊,在父黄帝和母嫘祖的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少昊少年被黄帝送到东夷部落联盟里最大部落凤鸿氏部落里历练,并娶凤鸿氏之女为妻,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
倘若略去细节,不考证《水经注》说昌意为长子是否谬误,单看地理分布。黄帝征伐的地域,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在下图可见,黄帝的版图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南至湖南,北至河北。那么,玄嚣降居江水,则处于炎黄部落与东夷部落接触的最前沿。而昌意降居若水,在四川,又迎娶蜀山氏女。这样说来,不论是玄嚣外出历练,威望日隆,升任部落首领,还是昌意不足继承大位而被下封,总之就是将嫡子分封到其出生地后,黄帝一族对已经征服的土地管控权大大加强了。换句话说,帝王之家难得像小门小户一般儿女情长。
这样,把降居理解为黄帝把儿子封为诸侯,外派到江水、若水这两个地方居住,更符合黄帝的国策,也更接近太史公不写空言的风格。
4 降水和帝不降
夏本纪里出现的降与水名和君王名字有关。
头一个是水名,叫降水。原文是“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是讲大禹治水疏导黄河的情形。从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一直流过龙门山,往南流到华山北面,又向东流过砥柱山,再向东流经盟津,继续向东经过洛水注入黄河的一段,直到大邳山,往北流过降水,进入大梦泽,继续北上分散成九条河道,继而又汇合成为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这些说起来都绕嘴的山山水水,头条@地图书用下面这张图表达得清清楚楚,也让人只看图就能明白当年大禹治水的艰辛和功绩。
第二个,是帝不降,他可是夏朝一位君王。有关帝不降的原文是这样的。“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从史记原文看,这位帝不降深知自己儿子孔甲不能担当治国的重任,所以一改夏朝传位儿子的制度,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看到內禅这一举动,不由对这位帝不降心生好感,就多查了些他的资料。《竹书纪年》记载,“帝不降,元年己亥,帝继位。六年,伐九苑。三十五年,殷灭皮氏。五十九年,逊位于弟扃。帝扃,元年戊戌,帝即位。十年,帝不降陟。三代之世內禅,惟不降实有圣德。”看罢,确有同感。
这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字,“陟”。字源上说,“陟”的本义是登山或登高,如《诗经》:“陟彼景山(大山)”。陟的一边是阜,就是土山,另一边是两个止,即由下而上登山的双脚。可为什么《史记》里说帝王去世用“崩”而《竹书纪年》要用“陟”这个和“降”意思相反的字呢?
答案仍在《竹书纪年》里。“帝王之崩皆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也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对帝王身后其魂魄升天的一种想象?也许,《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做,这些史官要直白地彰显自己对帝王的崇拜吧。
5 降播,降年和降威
在殷本纪里,“降”出现过三次。
首先是降播。 太史公写道:“后稷降播,农殖百榖。”这里有点神话后稷,说他降下播种的教诲,农地就种植了百谷。
其次是降年,出现在贤臣祖己劝诫武丁帝的一段话里。祖己说:“唯天监下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其命。。。”
这段话很长,也很语重心长。祖己说,上天监视下民遵守义理标准的情况,降给人的年岁就有长有短,并非上天要折人的寿。祖己这说法和《道德经》里的不知“常”,妄作凶有点类似。借用一位微信读书朋友的妙语,叫做“上天垂象,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最后一个是降威,原文是“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那意思是在仰头问天,老天怎么还不降下威严,要灭亡纣王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达?
这三处,都用降的引申义,有降下的意思。降下教诲、福寿这等好事,还可以理解为赐予,给予。
6 降休,王降翟师
还有一个朝代,那就是周。周本纪里,降出现了三次,除了“十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以外,值得说一说的有以下两处。
其一是降休。武王伐纣时,商王朝的百姓都在郊外迎候,武王便让群臣向百姓宣告 “上天降休!”那意思是说,上天赐给你们平安,也就是不打仗啦,大家都放心,没事啦。
另一个是王降翟师。原文是“十五年,王降翟师以伐郑。”这里的降暗含指派,派遣的意思。周惠王十五年,惠王派翟族军队来讨伐郑国。可是周天子的这个指派或者派遣有没有成本呢?下一句就见分晓。“王德翟人,将以其女为后。”惠王感激翟族人,将要娶翟族女子做王后。看来,没有实力和底气,即便是周天子,这个“降”字也不是那么好用的。
至此,截止秦本纪的“降”都复习了一遍。随着文字的回看,又在那尘封的往事里思索了一番。
最后,我想说的是,“降”读jiang音时还有减低、贬抑的意思,如降心相从,就是委屈自己的意愿,服从别人。这则成语出自左丘明《左传·隐公二十八年》。原文为“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好在,我们现在读书写字,可以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可曲径探幽,也可博采众长,岂不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