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钱了,就马上投资!”这句话的漏洞不仅仅在于:
你什么时候才能有钱呢?万一总是也没钱呢?
仅仅资金本身并不配称作“资本”,因为拿着钱的人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智慧把自己的“资金”变成“资本”,不是“钱”不配,而是拿着钱的“人不配站在资本的背后。
关联文章:你到底有没有资本
投资这事儿,真的不是一定要等到很有钱才能做,没钱一样可以做投资——只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也从来没有被震惊过的事实。
这个之前我还是真的这么想的,我一直以为只有有了钱才有做投资的资格。我仍然记得我大学有个同学说过自己要借10万元去炒股。其实当时,在我们的概念中,只有有了钱才能去做投资,没有钱就没有资格。
资金要想成为资本,那就需要三个要素:金额、时限、智慧。
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排序:智慧 > 时限 > 金额。
为什么金额是相对重要程度比较低的因素?因为衡量投资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并不是最终赚到了多少的“钱”(这是绝对值),而是到了最终,起初的那些钱比例上增长了多少(相对值)—增长的比例,才是更本质的衡量指标。任何一个正常人,只要“主观上稍微坚定一点儿”,就可以拿出几千块钱,或者是几万块钱,判它个无期徒刑。——只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在投资这个领域,在“时限”的这个维度,已经和所有合格投资者,以及所有优秀投资者站在最高维度上了。
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需要的就是智慧—比金钱、时限更为主观的一个东西,可偏偏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最难的竟然是最简单的,之所以最难,就是因为它太简单了,乃至于很多人干脆没想到而已……
不断地问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主动思考、主动修正;一旦找到最重要的那个东西,就开始拼命琢磨它……过程中,依然不断重复以上过程,也许最重要的是什么的答案会发生变化……任何时候,都要认真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关注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增长比例才真正重要。
每个月只更新一次数据,每个月的其他时间里,绝对不要去看这个数据,看它不仅没意义,更可怕的是会养成坏习惯——至于那个坏习惯有多可怕,以后你会越来越明白的。
这个已经深刻体会到了,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太严重了,导致干正事儿的时间被大量剥夺。
进一步的自我训练是:如果竟然有哪怕一次破例,没到月底就忍不住看数据了,那你一定要想办法恰当地惩罚自己一下……
无数的人,冲进“投资领域”的时候,哪怕一点点事前基础训练都没有,乃至于他们以为自己冲进了市场,其实打开门之后,他们实际迈进去的是赌场。最近看着比特币疯涨而在高位入场的投机选手们就是最好的例证。
之前只是看着别人在那说某个项目多好多好,当自己真正投入了资金之后才发现,"旁观"与"参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儿,参与其中就像给自己树了一面镜子,同时自己有了很强的代入感,可以更加直观的把自己之前隐藏起来的各种“丑态”暴露出来。每当丑态暴露的时候,我的元认知能力就开始起作用了,它能随时提醒我不要继续犯傻了。
Q&A
1、“得到一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那样东西”,那么,有什么你特别想要的东西(甚至是人)是你目前在哪方面配不上的?
现在特别渴望的就是xxx,去一个新的领域,目前的专业能力仍达不到。比如,进一家外企,学好外语的同时,并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核心能力能够匹配上对应的工作。这对于自己来说是硬伤。即使外语能力这个工具匹配上了,但是真正发挥价值的核心能力还很模糊。这个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之前大学时一些关系还比较不错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走在了同级毕业生的前10%,而且越往后他们走得越往前,感觉自己和他们的圈子越来越远。我希望自己能够能够处在一个同他们一样高质量的圈子里面,现在明显落后好几拍,但仍然不晚。
2、有哪些道理,你以为你懂了,结果很久之后竟然发现自己完全不懂?
这种感觉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遇到。大学时上课老师讲完题,感觉会了懂了,考试前也复习了很多遍,但是考试的时候题型一换自己就不会了。这可是自己还向其他很多同学讲过的,竟然没做出来,当时自己心里就有数了,当时学的时候根本就没学透彻,以为看会了几个题就掌握了精髓。大学时学习真的是不求甚解,比起高中差远了。
3、找出生活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三个领域,然后,用一星期的时间,反复思考:在这个领域里,我应该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罗列出来,每天修订……一周之后,你舍不得扔掉那几张纸,甚至,接下来的每个月、每一年,你都会不由自主地拿出那几张纸再次修改——因为那么做的好处你是不会舍得丢掉的。
健身、核心工作能力、理财……单独记录,持续思考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