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首页揭示了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见下图:
单元导语定下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语文要素定下单元学习目标: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下面正式进入课文: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概括多件事的文章大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介绍、重点句段来感悟“中华不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此志的原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理清三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难点:了解时代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此志的原因。
说在教学过程前的话:
先看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提取试讲内容的方向。如本文习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课文写了三件事:一是修身课上,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得到了魏校长的赞叹;二是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让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三是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了外国人的欺辱,无处伸冤,他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
课文的主要内容: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得到了魏校长的赞叹。他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他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后来在租界,又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外国人欺负,无处申冤,他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于是他想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答:这首诗的意思是: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从该诗中,我们看到青年时代的周恩来立志为挽救国家危亡而一心求学,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
当时社会的社会状况是清政府末期,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人民生活穷困,在本国土地上却饱受他国欺负。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很早就明白了这点,希望用真才实学拯救国家和民众于危亡之中,也因此立下远大志向。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为什么要读书呢?Ei,老师听到了,有说父母让读书就读了,有说为了上大学,也有同学摇着头说不知道。好,没关系,这是大家的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另外一个回答。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的意思是为了振兴中华、振兴祖国而读书。多么令人振奋和敬佩啊!这个回答出自110年前一个12岁少年之口,他就是后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小少年,会有如此凌云壮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2、初读课文:
提问: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综合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
提问1:结合手中的历史背景资料,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呢?
提问2: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提问3:青年时代的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时写作了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讲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负却无处说理,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5、作业: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国富民强,已经走出了“中华不振”的落后局面,但读书立志在每个时代都需要明确。那么你又为什么而读书呢?想一想,写下你的回答,并把理由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