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87,6-2-2,滕文公章句下2-2》
今天是丙申年辛丑月甲辰日,腊月二十,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自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孟子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人?
孟子的大丈夫从三方面论述,第一是其志,第二是其行,第三是其品。
1,先说其志。
大丈夫,其志是三句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说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广居,指仁。我们常说"富润屋,德润身",又曾流行过一种说法"住在哪里,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说法都是指我们的选择。我们身处山河大地之间,或者选择穷山恶水之地、或者选择山明水秀;我们身处社会人群之中,或与穷凶极恶为伍,或交宅心仁厚之友。这是一种是非善恶、祸福逆顺的抉择。
我们常说:"住到孔子的房子里去",即是指出,将"我的身心"安放在哪儿的问题。
也有人主张"住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屋里"。这也是一种选择。
对于这些选择,《黄帝内经》说"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什么方式安放身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公孙仪和张仪之流选择妾妇之道,阿顺诸侯之心以居强权高位,威风八面,他们以此为安,这是他们的成功观念。
而孟子说的大丈夫,他的选择是"居天下之广居",也就是存心以仁,兼容并包,这是大丈夫的事业观念。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后两句分别指礼和义。"立天下之正位"指的是礼,大丈夫到哪儿都会克己复礼,持身以礼,大中至正。"行天下之大道"指的是义,大丈夫的判断标准明白洞达,不站队不偏私,以义为判。
我的参考书之一是《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先生的名字,居正,就是从孟子的大丈夫之志来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第一句里取"居"字,第二句里取"正"字。
2,再说其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见,大丈夫的选择、他的行为方式特别自然。《论语》中学过,"孔子绝四:意必固我";前面学过,孟子的浩然正气也只是集义而生,不预期不助长。"预期目标",这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而在孟子的大丈夫那儿,恰恰不放这个内容。
大丈夫的思维中放的是人与己。素乎富贵则行乎富贵,素乎贫贱则行乎贫贱,意思是说,咱是有钱人时,不装穷;咱是穷光蛋时,不装富。不管到哪个山头,唱的都是正调。"得志与民由之",意思是说,到了领导岗位了,大丈夫的做法是推己及人;"不得志独行其道",它是说,失业在家也没浪费,在自己身上实践。
3,最后是其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时,还能守得住自己的心,不使自己的心放荡;一贫如洗,跌到社会底层,还能不变他的操守和追求。什么意思呢?凡是媚俗以求财求荣求名的事,咱不干。最后,碰到原则问题上的威逼利诱,吓唬不到你,不拿这事做买卖。这一点很重要,说实话,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树立直面生死的态度,那么,一当遇到生命中的大危难大机遇,就没有机会升华。如果,用于升华生命境界的底子不弄扎实了、对生死的态度不弄清楚了,又怎么会做得出大丈夫的事业呢。我们很少见到穷死饿死的,但常听说吓死的。其实,往往不是那种直接被吓死的,《三国演义》长板坡那一节,张飞张翼德跃马横矛,气概千军,一声大喝惊得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上,这种事不常有;常见者,是不能克服恐惧,遑遑不可终日,最终而堕落沉沦,自己把自己窝囊死的,这种居多。
二.什么是天下?什么叫事业?
刘邦先于项羽进了咸阳城,坐在富丽华贵的阿房宫里享受生活。樊桧着急了,问了他一句:"汝欲为富人翁与?",这一问,一下惊醒了刘邦,他马上离开阿房宫,重立天下之志。
《易经》上关于事业的定义是这样的:"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说,从事和做出使社会和民众安定的事情,叫做事业。
可见,中国文化中,天下和事业虽然事关物质文明,却远非物质文明所能涵盖。
所以,别说孟子空口说大话,其实是我们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孟子。
三.浅论圣人与凡夫。
1,孟子作为思想家、政治家,他站在合为一体的意识境域之上,朝下看,看我们看得是分毫不差;俗人却要硬把他拉下来,用自己的理解力"解读"孟子,所以,常常把孟子看得比自己还不如!
2,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由于受到一分为二思维方式强势规训:主体客体,你的我的,本体的实践的,思想的政治的⋯二分思维习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们试图以此作为思想工具肢解孟子的思想,其实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既达不到目的,当然也就费力而无得。古人仍然是古人,今人还是今人,"不思量自难忘,生死两茫茫"。
3,今人依据"进化论"而生的傲慢观念,觉得自己是"进步的、现代的、发展的",事实上,在思想的境域中,古今中外,存在"过时"这回事吗?那是时装,一季一过时。若论到人类命运这一类根本命题时,二千五百年算个P的"周期"?孔子说:"百世可知也",能断三千年。
现代人觉得我只要掌握了方法和工具,我就能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掌握命运。这种思维是简单粗浅的,这种思维导致常常把命运等同于干了多大的工程,攒了多少钱。
很少有人说,在我的才能发挥极致之外和之上,更多的是我的才能到不了的天地。其实,到不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到不了的就当它不存在,一笔勾掉。不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自大狂的思想,佛家叫做我慢,西方叫做傲慢,中国叫做骄傲。敬畏二个字,在这种人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高一等的人,他确也是没走进那宫墙之内,但他心中有那样一个到不了但实存的宫殿。这样的人,心中有敬畏和谦卑的品德。
再上一层,虽远远地窥见了那宫殿之美,却未能深入其境。从这一层开始的人,我是不认识的,说不来的。但《论语》上讲过,世上确实有到达这一层境界的人,比如子路、子贡等,叫做已经"登堂"的贤人。再往上则是已经"入室"的圣人,如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这些是要学习领会的,虽曰"批判地"学习,"批判"的目的乃是为了激发思维,而不是说观念足以驾驭意义上的批判。
现在才明白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用现代话说就是"人要活个明白",这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义务和味道。而这种明白不在"我"这儿。更不是公孙仪、张仪的威风那儿。那是找错了门儿了。
深读圣贤书,学做大丈夫。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