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噗通噗通跳个不停”
最近,小涵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很浓,不用提醒就主动背单词和课文。
一日,她和我分享:“妈妈,你知道吗?每当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背课文时,我的心就噗通噗通的跳个不停,特别快,可是,等我背完了,心跳的就不是那么快了。”
我笑了:“这种情绪叫作'紧张',妈妈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下次背课文前,你可以试试深呼吸三下。”
小涵说:“妈妈,你不知道,我试过,但还是心跳的特别快。”
我回答:“有这种情绪很正常,每个人想表现好的时候,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紧张。慢慢来,只要自己准备充分了,就会越来越不紧张。”
小涵听了,点点头。
不仅是孩子,对一个成人来说,在公众前演讲、表达都会有一种压力,紧张的情绪袭来。
有紧张情绪并不是坏事儿,说明我们很看重让我们紧张的这件事,反而会敦促自己做的更好,展示的更好。
紧张只是一时的,读出孩子的情绪,并为情绪命名,教会孩子拥有正确的对待紧张情绪的心态,也许比妈妈一百句的“不要紧张”要强很多。
“你们谁理解我?”
晚饭后,我收拾碗筷,小涵在自己的书桌前摆弄着心爱的芭比公主,一会儿给公主换换衣服、高跟鞋,一会儿给公主用湿巾敷敷面膜......
忽然,卧室里传来小嘟嘟“哇哇”的哭声,接下来是奶奶焦急的声音:“你让嘟嘟摸摸,她只摸摸又不给你弄坏。”
小涵的声音大而充满气愤:“不行,她就给我弄坏了。”
奶奶抱着嘟嘟从小涵的房间走出来,边走边轻拍嘟嘟的后背,不停的哄着哇哇直哭的小嘟嘟。
我洗净双手,快步过去,小嘟嘟看到我,委屈的伸着双臂要抱抱。
接过小嘟嘟,我抱着她,轻拍她后背,描述:“嘟嘟想玩姐姐的玩具,姐姐不想让嘟嘟玩。”
嘟嘟梨花带雨,点点头:“嗯!”
我继续说:“这样,咱们去和姐姐商量商量,姐姐允许了我们再玩。”
嘟嘟委屈的趴在我怀里,我抱着嘟嘟走到小涵那,嘟嘟伸着小手指指姐姐书桌抽屉里的魔术棒玩具。
我问:“嘟嘟想玩姐姐的魔术棒?”
“嗯哪!”嘟嘟使劲儿的点头。
我接着说:“小涵,让嘟嘟玩一下,我和她一起玩,不给你弄坏,要是坏了,妈妈再给你买一套。”
听到我在心平气和地询问她,小涵拿出魔术棒,边说:“不许弄坏哈。”
小嘟嘟接过姐姐递过来的玩具,破涕为笑:“嗯。”
接下来,小涵给小嘟嘟拼插了一副眼镜,小嘟嘟有些着急要戴上,小涵一本正经地说:“别着急哈,小孩子要慢慢引导,慢慢来呦。”
我笑了,小涵也笑了,虽然一岁多的小嘟嘟并不理解姐姐说的是什么意思,但也呵呵的笑了。
有了老二后,家中经常上演的不是你拥我抱,情意浓浓的温馨场面,就是你哭我喊相互生气的场景。
而我们成人也在两人极端的相处模式中来回切换沟通的模式。
平衡两人关系的钥匙,就是姐妹情意浓浓我负责欣赏,姐妹反目成仇我负责解围。
无奈,二胎妈妈练就了一副好心态和不断转换角色本领。
“我发烧了,找个体温计试试”
一日,一岁半的小嘟嘟自己玩的非常嗨,小脸儿红扑扑地,脑门儿出汗了。
接下来,她摸摸自己的脑门儿,匆忙地跑到奶奶的卧室里找出电子体温计,小心翼翼地加进自己的腋下。
找到奶奶后,因为小嘟嘟还不会说话,所以她只能用嘴巴“嗯嗯”加上肢体语言——摸摸自己的脑门儿,指指腋下,进行表达:“我发烧了,用体温计试试。”
小嘟嘟焦急、认真的样子把爷爷奶奶都逗乐了。
(来自嘟嘟奶奶的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