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一种常态化现象。几个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的情景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授课老师进行方方面面的考虑以及团队协作的训练才能形成。
分组原则
小组合作探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便是分组。就人数来看多以4人、6人为一小组,至多8人。在座位设置上除了有传统形式的前后排座位形式,也有马蹄型等形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小组分组方法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解释见下面)。八字分组原则,需要老师花费很多精力才能达到。
组内异质:在小组内按照优秀、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来分配学生,实现差异化分组,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助和协作的关系。组间同质:对小组进行均衡化的资源配置,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等不同的学生,相对均衡地分配到小组中去,使得组与组之间差异不大,有利于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争。
分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除此之外分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这些问题:
1.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对学生的性格、薄弱项等方面有了大致了解后进行初步的分组。2.分组时应充分参考学生意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分组之后,要密切关注稍薄弱的小组,多给予鼓励和指导。4.根据班情选择合适的座位形式,最大限度的方便课堂小组活动。
初次划分小组后,在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之前,老师和小组成员还需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老师:
1.对于小组合作没有清晰地认识,在组织引导方面存在欠缺。
2.教学观念具有局限性,课堂教学设计不适合学生的发展。
3.合作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教师合作探究设置的问题不具有讨论价值,为了合作而合作。
4.场面活跃,但是效果和理想差距较远,学生讨论出的结果和预估相距甚远。
学生:
1.有些小组交流沉闷,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组内发言不积极,讨论不够热烈。
2.学生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
3.组内出现话语霸权现象。
4.小组磨合冲突,组员内部不和谐,提出换组要求。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小组合作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避免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呢?
选好小组长
小组长在整个小组中起到扛鼎作用,在挑选小组长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是否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2.是否得到小组成员认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明确组内成员分工:比如记录员、汇报员等。
4.公开竞选,适当微调,听取学生意见。
小组长不一定由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担当,但是能组织成员展开讨论汇报,协调组内意见,调控小组纪律。
小组文化建设
有形文化:组名、口号和标识等;
无形文化:组内制度建设、班级活动等。
小组成员讨论决定小组的组名和口号等有形的文化符号,通过这一文化仪式,使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增强小组归属感和身份感。
组内制度建设:
1.发言者在发言时,要注意倾听。
2.组内发言内容要保密,不要随意传播。
3.组内各类角色需要组员轮换担任 , 不能由同样的 人一直担任同一角色。
4.组内人人具有发言权利,小组长要注意调动每一位组员发言 , 使其感到平等、受尊重。
5.计时员负责计时 , 防止组员过多发言和闭口不言。
6.记录员记录组员提出的核心观点 , 不得删除与自己观点不符看法。
7.噪音控制员应该注意控制本组成员声音大小,不要影响其他组的正常活动。
8.汇报员要忠实地介绍本组集体意见 , 不要 “乘机 ” 兜售自己的 “私货 ” 。
量化表
量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小组的小组成员进行奖励和惩罚。
呈现形式:量化表
评估:小组长负责评估小组内个人表现,实行小组评估+个人评估各占50%的模式,避免小组成员中出现话语霸权,任务都由好学生代劳的现象。
奖励:物质+精神奖励,如一个月、两个月或者在学期末给小组成员赠送一份他们喜欢的礼物,作业减免、犯错免责、免十次打扫卫生等。(最终解释权在老师手中哟)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多元化: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
关注学习目标和效果有无达成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进步、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以及创新等方面。如小组学习合作过程中的合作态度、方法、参与程度、协作、倾听和交流等。以下评价维度表仅供参考:
老师自身角度
1.转变教学观点,更新教学方法。
2.做小组合作的引导者,积极参与其中,及时引导。
3.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要求,让学生清楚学习任务。
4.给予小组充分的学习讨论时间,讨论之前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5.正确处理学优生和特困生之间的关系。
6.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小组合作的应用中会出现各类问题,需要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如果老师们在使用小组合作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有好的应用方法可以跟我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