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居于史记列传中的第二篇,是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与晏子的合传(两人时代相差近一个世纪),此传并没有翔实地收入二人的所有重要史实而是有选择性的“论其轶事”如“管鲍之交”,“晏子救越石父”与“荐车夫”,等等。而我们熟悉的“晏子使楚”(小学课本就有收入)“管仲遗言”等皆未列入两人的合传!此用意除作者欲让观者窥一斑而知全貌,以小见大外,行文之中处处流露出太史公的哀怨之情!因为李陵事件而激怒武帝,却无人像鲍叔牙对管仲,晏子对越石父那样为他所遭横祸能仗义执言,挺身而出!
如此“借题发挥”,充斥在管晏列传中,逐词逐句无不暗示出太史公对管晏有齐桓公,齐景公等君上,鲍叔牙,越石父等知己的艳羡之情!更为露骨的是文中结尾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同欣)慕也”之颇为肉麻的仰慕之词.其内心对当世之炎凉,无人为之辩白而捶胸顿足,也为武帝对待李陵事件无法像齐桓公,齐景公那样从善如流而悲愤交加!
“李陵事件”是武帝后期颇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李陵乃李广之孙,颇受武帝所喜欢(霍去病已去世)公元前99年,武帝派李广利(李夫人之兄)讨伐匈奴,别将李陵则负责押运辎重,其带五千名步卒(注意不是骑兵,汉步兵如在草原遇匈奴骑兵必亡)出居延,孤军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主力遭遇,匈奴竟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5000步兵!经过八个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匈奴一万多骑兵,但由于得不到主力救援,不幸被俘,然后不得不投降(汉匈之间的战争,双方被俘将领投降后又伺机逃回母国的并不鲜见)。消息传回长安武帝震怒异常,满朝文武趋炎附势,把几天前还对李陵的溢美之词抛到脑后,纷纷欲生擒李陵而后快。武帝询问太史令的看法,司马迁直言: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消灭许多匈奴军,但援兵不至,走投无路,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为李陵辩护又暗示主将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没有尽到责任且战败而归还不如李陵。武帝大怒,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并最终判了死刑。汉朝律法死刑可以用钱或者宫刑来代替,太史公没钱因此为了史记的创作而无奈选择了后者.
当司马迁借齐桓公与管仲、齐景公与晏子轶事来鞭笞武帝的冷漠凶残,借管鲍之交,晏越之义来肆意喷洒满朝文武皆小人也的怒吼,似乎忽略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之万古不变的公理!假使来个关公战秦琼,让管仲与晏子都来到武帝朝,他们面对李陵事件是张嘴还是闭嘴呢?在后人另外一个史学家司马光眼里,汉武帝只是一个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的暴君(见资治通鉴)!如此残暴之君,在其五十四年统治时期先后十二名丞相,(田千秋托孤之臣除外)被免职七人,五人在丞相任上被杀!免职的七人中田玢与窦婴也是非正常死亡!(另外来自世代小心谨慎之石家的丞相石庆也差点因流民问题被逼自杀)!如此之难伺候的主上,管晏会作无畏的“愣头青”而无谓的牺牲?“不拘小节”的管仲与晏子只有在愿意纳谏的君上面前畅所欲言。就连后世的君臣楷模魏征死后也遭到了唐太宗推倒墓碑的暗算报复!而更何况在武帝朝,任何“敢言直谏”都约等于无谓自杀!司马迁如此借管晏来感叹自己的命运,似乎对自己的悲剧并没有作深刻的总结!在这点上,稍晚于太史公的武帝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就睿智很多!只是为高祖刘邦守陵的小官田千秋在巫蛊之乱过了很久后,(武帝晚年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太子刘据被逼造反,此事件死亡数万人.且太子在杀江充后调兵不成自杀)上书武帝:儿子擅自动用老子的军队,只能算弄兵,该打板子,而天子的儿子因过错杀人(太子杀江充)又算什么呢?当时武帝因逼死太子已经开始后悔也知道太子是出于被逼无奈,情急之下而擅自弄兵并没有反叛之意,于是武帝招田千秋,从此田扶摇直上一直做到丞相!
对比守皇陵的田千秋,只能说司马迁的理想很丰满,而活在武帝朝的现实却骨感异常!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太史公至死都没有跨越。而后世能在暴君之下善终的铮铮铁骨又有几块经得起历史打磨呢?强行干涉宋高宗隐私与家事的岳飞为未来莫须有的罪名埋下了伏笔,因“大礼仪”事件而上访,在朝堂之外被嘉靖强行褪去裤子打板子的全体朝臣们,他们的无畏在我看来与司马迁一样显得有些无谓!
理想与现实,必然是前者先服从于后者,古今中外盖莫例外!这对如今的年轻人更具有借鉴意义!当现实的磨具以千奇百怪的造型出现在面前时,我们只能把美好的理想打磨成与之匹配的形状而继续远航!也许被现实打磨和变通过的理想才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