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一,他争霸天下得益于管仲,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就没有强大的齐国。管仲死后齐桓公失去了最大的助力,齐国迅速失去了霸主地位,晋文公重耳走上了春秋争霸的舞台成为第二任霸主。管仲成就了齐桓公,成就了齐国,掀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管仲的出身并不好,自小家贫,如果没有人发现并认可他的才华,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他的好朋友鲍叔牙很认可管仲的才能,并不因为管仲家贫而瞧不起他。很多时候明知道管仲在占自己的便宜也不以为意,仍然善待管仲。
后来管仲追随了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两个人走上了敌对的两派。这里管仲没有跟对人,公子纠没有斗过小白,不仅自己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之囚。这个时候鲍叔牙又帮助了管仲,他在齐桓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不仅让管仲免除了牢狱之灾,还令管仲一跃成为齐国国相。
鲍叔牙不仅是管仲的伯乐,也是管仲最要好的朋友。现在的社会我们的“朋友”很多,但基本上都出现在你春风得意时,当你落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又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其实你没有真正的朋友。
在这里管仲对于真正的朋友和知己做了完美的诠释,当你因贫穷而斤斤计较时,他能理解你不是贪婪,而是因为生活并不容易;当你为他谋划失败时,他理解有些事情不是一定能获得成功的,懂得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建议多次被人拒绝,他知道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没有遇到知音;我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拼劲全力,是因为有所顾忌不能全力发挥;我有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有浑身的能力没有得到平台,知道这些的人就是你的知音和伯乐,要用一辈子来珍惜。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管仲的心声,鲍叔牙不仅举荐了管仲,还自愿在管仲手下辅助,这和现在很多人交朋友的哲学背道而驰。
管仲在执政期间,对内深刻理解治国之道是让百姓吃饱穿暖,做到衣食不愁,这样天下就太平了;作为君主只有遵循法令才能天下大治,国家才能发展;作为国家颁布的法令只有顺乎民意才能得到人心,反之国家就会灭亡。顺民意、解民情、同民心则天下大治霸业可成。
在对外方面,管仲善于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他提出的“尊王攘夷”让齐桓公可以行天下之权,得霸主之位,拥强国之实。很多时候齐国的政策或军事行动都能“一箭三雕”这完全得益于管仲的谋略,如攻击蔡国的同时又把楚国给一起收拾了。同时管仲告诫齐桓公不能失信于天下,对于世人皆知的承诺不能背诺毁约,否则就会失去天下诸侯的信任和支持。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从而一举奠定了齐国的大国根基,直到战国后期,齐国是最后被灭的国家,原因还是投降而不是被打败,这都得益于管仲这位能相。
另外一位齐国国相距离管仲有一百多年,但这位国相辅佐了三代君主,可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贤相,他的名字叫做晏平仲,也被人称为晏子,他先后辅佐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君主。
晏子执政期间,吃饭的时候非常简单从不铺张浪费,妻子也不穿丝绸衣服;国君的话涉及到他的,他就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谓的直言不讳;不涉及到自己的,直接安排去执行;国君如果能行正道,他就严格执行君主的命令;如果国君昏庸,他就对君主的要求按照自己的判断斟酌执行,而不是盲目的顺从。
礼贤下士是晏子的美德也是能力,这里提到的人物是越石父。越石父本来是个奴隶,但是很有能力,只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机会。晏子发现了他,替他赎身并带回到自己的家里。但是晏子把越石父带回家后并没有以礼相待,而是自己直接进入内室。越石父等晏子出来后就表示要和他绝交,晏子问我解救你于危难,你为什么还要和我绝交呢?越石父说您既然认可我的能力并解救了我,就应该以礼相待,但是您明显对我不够尊重!晏子听后赶忙和越石父道歉,并将越石父待为上宾。
另外一个是关于晏子车夫的故事,一天车夫和晏子外出,车夫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挥舞着鞭子,面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当天晚上就提出要和车夫离婚。车夫很奇怪忙问原因是什么?妻子说你也是身形伟岸的男人,且常年在相国身边,怎么毫无大志,做个车夫就趾高气昂,而不去建功立业呢?车夫听了后便不在张扬,做事变得谦虚谨慎起来,这点被晏子发现了,晏子问清了原因后,便向国君推荐车夫,后来车夫成为了齐国大夫。
管仲和晏子,能相和贤相,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治国理政之道,不同的历史时代,一样的人生智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