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个小城,天气预报中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雪即将侵袭此地,人心惶惶时骤然发生了一起残忍的连环杀人案。一心想进入体制内的保卫科干事余国伟(段奕宏饰)渴望借此机会,一展自己颇为得意的“神探”技能,并破格进入体制内成为真正的警察及模范。面对“探案”欲望与燕子(江一燕饰)的感情,余神探越陷越深,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然而宿命因果,万事皆有定数…
同时看到同学和公众号的安利才知道了这部电影,加之之前对段奕宏在《烈日灼心》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演技赞不绝口,尽管一向对国产电影,特别是国产悬疑电影持谨慎态度,还是去看了这部《暴雪将至》。
不得不说,导演的野心挺大的,即使这只是他的处女作。这部电影被贴上的标签是“剧情/悬疑/犯罪”,但影片中所想呈现的内容,远不止这三个词可以概括。乍一看这部电影确实有不少《杀人回忆》的影子——整部影片基调都是压抑沉重的、极具写实风格的悬疑和侦破手段、最终扑朔迷离直至结束都未明了的案件。但纵然故事甚至案件都很类似,本片却和《杀人回忆》想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在我看来,《杀人回忆》更多是想抨击过去韩国社会只会屈打成招腐败无能的警局,而《暴雪将至》更多的是表现小人物的挣扎与彷徨。
要细说本片想影射或者说隐藏的主题,得从故事的解谜说起,因为野心颇大的导演甚至将穿插剪辑和结局反转都放在了影片之中。首先,故事线被导演有意识的剪成几节然后正序倒序的打乱,这样的穿插我想是想《记忆碎片》学习和致敬吧,但和诺兰比起来,导演的功力显然还差了点,本片的穿插剪辑既没有《记忆碎片》那样的复杂,又没有它那样的清晰,并且这个技巧的应用显得缺乏实际意义——仅仅是某些情节先瞒着观众让大家奇怪甚至莫名,然后再跳回之前的时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这样的悬念设置略显小儿科,但配合上整部影片越来越阴的天气和越来越大的雨,营造悬疑氛围的作用多少还是有点儿的。
为了方便叙说,我将我理解和记忆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大概理一遍:余国伟所在的小镇发生了连环凶杀案,因为渴望成为人们眼中的“神探”,余带着自己的小跟班展开了调查。调查的过程大致有这么几步:
1、余返回案发现场希望能蹲到得以到重回现场的凶手,发现一个在案发现场附近游荡的人,追到并拖拽回警局的过程中意识到抓错了人,于是将他放走。
2、余在案发现场扔下一串钥匙并拍照,将照片张贴到工厂门口的寻物启事上,并带着小跟班在附近蹲守,希望能看到以为自己遗落了钥匙在现场的凶手。后来真的发现一个人站在寻物启事处掏荷包,遂带着跟班一起追去。他以为追到国道附近时跟丢了让凶手逃跑了,其实被他追着的人慌张跑到国道后被两俩卡车先后撞击后惨死。在追逐的过程中,小跟班因从高处跌落摔到颅内出血,余发现后将他送往医院,却不治身亡。
3、余在小镇上认识了燕子,一次偶然发现燕子贴在床头的照片,突然意识到她可能是凶手喜欢的形象,于是决定主动接近燕子并为她盘下一家理发店,希望能借此吊出凶手。燕子在理发店工作后,余一有时间便蹲守在附近的面馆里,观察进出理发店可能是凶手的人。之后已经渐渐爱上余的燕子发现了他的秘密,认为他只是在利用自己,曾经受过感情挫折的她将余叫到楼顶对峙后,自己跳下楼去,跌落在行驶的列车上不见踪影。内疚自责的余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他认为的凶手身上,将“凶手”带到案发现场,活活打死。
从破案的过程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余国伟是聪明的,他使用的每种方法都很巧妙,但从结果看来,因他的执念害死的人可能比真正凶杀案的受害者还要多。这是一个很沉重而又压抑的话题,但本片的巧妙之处也正在这里,真正的凶杀案只是一条导火索,这个导火索给余国伟带来的堕落才是该片悬疑的主线。这是一个活在角落会被人们忽视的小人物,渴望成为大家眼中英雄的幻想和执着让他走火入魔。本片为了将这个悬疑的主线解释清楚,设置的小伏笔和结局的反转还是很不错的。最棒的伏笔在我看来,是有人会有疑问,余到底是不是想利用燕子,我认为剧情上的前后呼应能够解释这点:在上述提到余的第二次调查中,他是利用钥匙作为诱饵将“凶手”吊出来的,这么想来,虽然我也承认余肯定是对燕子有感情的,但从一开始,第三次调查的手法就跟第二次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只是将诱饵从钥匙换成了燕子。
全片的反转也做得非常到位,两次撞车的设置我觉得恰到好处:第一次撞车是为了将镜头给到司机的后视镜,让大家看到追来的余国伟,让观众开始意识到这个地方正是他第一次追逐时他认为跟丢了的地方;就在观众靠着回忆想起了那场追逐戏的时候,第二次撞车来的干脆甚至是恐怖,给人极深印象的同时解释清整个剧的谜题,即第一个被他认为是凶手并追捕的人已经死了,这就意味着前后两个凶手至少有一个是被他冤死的。在这里,观影小伙伴觉得第一个人就是凶手,第二个人是被余冤枉后打死的,而我倾向于认为两个人都不是凶手,因为这样戏剧感冲突感更为突出,更为直接尖锐的反应了本片中余国伟执念带来的后果。当然我认为这个理解没有准确的答案,甚至导演可能都说不清,因为本片的重点本就不在破案上了,凶手是谁并不是特别要紧。
总的说来,纵使元素玩得比较多比较杂,作为处女作的《暴雪将至》,还是有较高水准的,影片中延续到结局的下雨转到下雪的压抑风格还算到位,包括想营造的怀旧的感觉虽然有些牵强,却也算有特点,至少说明导演是充满了想法的,而这正是国产电影所需要的——不怕玩不好,就怕不敢玩。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题材新颖、创作大胆、剧情耐人寻味的国产片。
P.S. 非常感谢观影小伙伴给我提供的一个差点忽略的伏笔,这可能是影片中的漏洞,也可能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所以在下面提出,来欢迎看过本片的朋友来讨论。
在影片的结局,余国伟回到当年的工厂里,看到扫地的老大爷后得意地说当年他可是工厂里的劳模,这也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一幕,可老大爷告诉他1997年那年并没有保卫科的同志获得劳模,并且说是记得很清楚。这一幕的安排给我的第一反应是,当年获得劳模只是余因为太渴望而杜撰的一个梦,我甚至为这个说法改写了一个自认为更好的结局:余回到车里,回忆起当年站在台上获奖的情景,台上的机器故障从天而降了无数“雪花”,他看着落下的雪花,记忆逐渐变得虚化变得不确切,然后镜头拉回到现在,看着窗外落下的暴雪,才是那么的真实。我以为这样的结尾设置,可以强化当年的余国伟做了这么一场白日梦的概念,跟整部影片讲述他的执念和卑微不谋而合。但观影小伙伴指出其中的漏洞,若当年他得到劳模的一幕是他的想象,那么燕子从余背包里翻出来的荣誉证书从何而来?因为我也清楚的记得,背包翻到最下面,有一本红色的荣誉证书,难道是余自己买的假证书为了满足自己的白日梦?这里说不太通,也没有找到影片中很好的解释该处的地方。
P.P.S. 小伙伴还提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那个舞场女的设定意义何在?
我仔细想了想这应该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暗示或者说是象征。第一,暗示余已经开始寻找凶手可能的下一个目标,本想在舞场打探消息的他突然意识到,为何不像上一次用钥匙吊出凶手一样,找到下一个潜在的受害者并守株待兔蹲凶手呢。这也为后来利用燕子的情节做了铺垫和解释。第二,舞场女大概是想和他玩玩,于是随口敷衍了他一个线索,后来他追问起这条线索舞场女笑得站不起身,说明那条线索压根就是她编出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余调查过程的荒诞,他所谓的调查在外人看来不仅业余,甚至是一场笑话,也或许正是这样的受挫才导致了余国伟一次次更加的执着进而更加的堕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