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23年读完的第74本书。
这本书读完后的我的感受是一半沉重、一半喜悦。
沉重于明明我的现实状况优越于作者却没有作者那么强大,她面对着几乎可以说是她根本无法改变的糟糕的环境,她伤痕累累且又决绝地选择了改变自己,她在抗争,她也在哭泣。
喜悦于尽管她也有过矛盾和挣扎,尽管她也有过痛苦和不堪,,或者说她依然在经历着这些,却仍旧勇敢地挣脱和向前,我不知道她最终是否可以飞往自己的山,但,她会离自己的山越来越近。,她一直在靠近。
书中绝望地说:“‘爸爸说,“人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人力量微弱。’”,她似乎一直很想要向父亲证明一切不过是父亲的恐惧在作祟,而看到这句话的我在想:“是我太狂妄自大了吗?竟想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捍卫自己的人生。”。
书中作者记录了许多她与父亲的对话,虽然作者的父亲是个顽固不化、冥顽不灵的人,但有时作者父亲的话也总能引起我的深思或共鸣。
“‘“当需要的时刻到来,”爸爸说,“准备的时刻就过去了。’”,这段话其实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恐惧,因为不信任,因为内心的匮乏,所以一直准备着,准备着在不确定面前可以确定自己的应对能力,只要需要的时刻没有到来,就要一直准备着,甚至也准备死亡。而我,也是如此准备着。
那作者自己呢?因为原生家庭,她又如何憎恨自己呢?她说:“与其说我做错了什么,不如说我以错误的方式存在。”,而这样的自说自话和自我否定、排斥、怀疑,我是那么熟悉。
除了负面情绪,作者也以提醒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我一些正向的引导,因为她说:“我太专注于取得的成效,而忽视了没有改变的一面。”,反观这几年的自己,莫过于如此了。
不得不感慨,有人即使万箭穿心也要奋力改变,有人明明碌碌无为却仍选择随波逐流,有的人庆幸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有的人悲哀着过完全了这一生。
看到作者在日记对原生家庭的亲人发出的种种疑惑和质问,我忍不住要问,是否有些觉醒,必须是伴随着他人的觉醒?之前我没有答案,但当我写下这些字,我心中的答案便不言自明——未必!
很羡慕的一点是,作者终于摆脱了那个让她噩梦萦绕的地方,即使是暂时性的,即使她内心也在渴望“回家”,她说:“我不知道分离是否是永久的,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将找到一条回家的路,但这种分离给我带来了平静。”,我呢?许多时候,我也宁愿与他们再无瓜葛,或者说,我渴望消失在他们的世界,我需要外在的平静,我也需要内在的平和,我也需要不成为他们的累赘。
关于如何做父母,我对作者这样的叙述记忆犹新:“他们视变化为危险,不管谁要求改变,都会遭到驱逐。”,于是我想,或许现如今的父母们都是如此(甚至包括我自己),因为害怕不确定的充满变化的未来,而用另一种方式折磨着自己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的未来可以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的,我们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强迫他们听我们的话,我们不允许他们脱离自己的设想,我们也不允许他们做超出我们的认知的事情,而我们美其名曰是“为你好”。
“但克里博士说得没错:让这张脸,让这个女人与众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后面的东西,是她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让人生不再一成不变。”,读到这段话时,我感觉被赋予希望和力量。也许对自己的了解不够全面,但就某些方面而言—比如秉性——我是个内心充满渴望的人,我是倔强的,尽管万念俱灰,我也不甘于放弃,我有心灰意冷,但我不会就此放弃。
既然如此,那,但愿是鸟,无论阻碍多少,无论风雨多大,无论前方多远,都可以自由飞翔,都可以没有负担的前行,都可以释怀过去的远去,也终将飞往自己的山。
但愿是你,即使一个人面对着世界,即使要将自己重新建立,即使曾信任的一切被推翻,也能拖着沉重的步伐向前,也能大声呼喊出心中的坚信,也能赋予自己无限的力量继续,并终于找到一直在寻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