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这句话赫然印在《深度关系》这本书的封皮上。
我们总是说“遇见美好”,那么美好如何才能遇见呢?
这句话给出了我们答案——建立深度关系。
果然如此么?带着这个疑问,假期里开始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有一些新的心理学词语,如全能自恋、全能暴怒、绝对禁止等;也有一些我们相对熟悉的心理名词,如圣母与巨婴。这本书引用了近些年发生的案例来诠释心理名词,也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及来访案例,还引用了一些经典电影和历史人物的事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心理现象,理解人们的心理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及世界的。
(一)成长,从放下全能自恋开始
先来说说全能感。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读到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
全能自恋是一个人的起点,是婴儿最原初的心理,它的逻辑是,“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念头运转”。当全能自恋受损时,人会产生自恋性暴怒,也就是“全能暴怒”,受全能暴怒驱使时,人会产生毁灭欲。当一个人既不能表达全能自恋,又不能表达全能暴怒时,这份力量转而压制自己,人就会体验到彻底无助。同时,人会觉得被外界一股力量压制,会因此产生被害妄想。
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是全能感的四种经典表现。
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边的人是什么类型的,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会让我们的眼睛和心变得更加明亮。
而了解,会给我们带来控制感。
比如在假期里,我陪伴女儿时,会发现有时她会向我发出请求或指令,甚至有时并没有用语言说出来,只是用手一指或哼哼,就觉得我应该理解她的意思并能按照她的意愿完成她的请求或指令,这实际是全能自恋的体现。
当我拒绝了她,她会大哭,各种发脾气,那一刻,我能理解她的全能自恋被摧毁时的被“全能暴怒”支配的恐惧。
当她哭闹时,我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她会放下自己的请求。比如晚上睡前已经过了约定的吃东西的时间,而她还想吃糖,即使哭闹,我依然坚持原则,我能感受到我俩力量的角逐,看到我坚持,她一般会说“妈妈抱抱”。这让我感受到她的妥协下有小小的无助。
有时,她会说,某某(她的伙伴)总是说假话。我能感受到她把自己的不好投射到朋友身上。当然,有时,我也承担着她的投射——美好的、可爱的,有时也是邪恶的、坏坏的。
当我理解了这些概念,再看女儿的行为,会更能看见她的需要。
同样,再去看生活,与人相处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态。
这让我想到我们班一个女孩,英语成绩不太好,上口语课及英语课时,总是像听天书一样。在刚进入我们班时,她并没有表现出来自己不会不懂,而是装作很懂的样子。这是全能自恋的体现。
因为不懂,总会有露出破绽的时候,再与身边英语很厉害的人一起上课,所以每当上英语课精神就会很紧张。前两个学期在英语课上会和英语老师发生冲突,认为英语老师看不起自己,也会和同学产生冲突,认为同学在嘲笑自己,从而情绪大爆发,离开课堂。这是全能暴怒的力量在控制着她。在疏导她的情绪时,她会把原因归结为同学是恶意的,自己是无辜的,既又彻底无助的体现,又有被害妄想的心理。
很欣喜的是,在昨天开学寒假作业分享时,她很平静地分享了自己过去英语成绩的弱,也分享了自己在假期的努力,并做出了未来努力学习英语的计划。同学们非常敬佩她。
这其实是真实的力量。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才能从想象世界进入真实的现实世界。
而这个女孩的案例,也让我们理解了,全能感的四种变化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当我们放下自恋,看见自己的不足,成长就悄然发生了。
其实,无论是读书还是与人交流,放下自恋,才能真的看见或听见,信息与生命的能量才能流动起来。放下自恋,换一个词,就是谦虚。
果然,谦虚使人进步——谦虚,才能看见身边的人事物的美好。
(二)关系,就是一切
这本书反复提到一句话——关系就是一切。
文章里提到了人性坐标体系。坐标体系的横坐标是关系维度,纵坐标是自恋维度。如图所示:
自恋维度是天然就有的,而关系维度是孩童时期得到比较好的照料和有品质的情感才可以进入的。
没有在孩童时期充分进入关系维度的人,心灵就主要停留在自恋维度上,而对情感维度的感知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有高自恋的成年人也可能进入深度关系,但难度会比孩童大很多。
自恋维度也称力量维度、权力维度。
关系维度也称情感维度、道德维度。因为真正的道德感来自真切的情感,是横轴的关系维度上才能体验到的东西。
太多人无法进入这种境界,于是产生“我不和你争,所以我有道德”的感觉,而这其实是一种幻觉,可以称之为“道德陷阱”或“道德幻觉”。道德陷阱无法带来真正的道德,无法滋养彼此,还会导致一个恶果——让自己主动变得虚弱。
关系维度和自恋维度的得失会产生两类不同的感受。
自恋维度上,当自恋被满足时,你会体验到兴奋、刺激和自大;当自恋受损时,你会体验到羞耻。并且,自恋维度上不管是满足还是不满足,都会有焦虑感。
关系维度上,当情感被满足时,你会感到深深的满足和幸福;当情感被破坏时,你体验到的是悲伤。
今天上午,我在班里组织了“扑克回家”的小组活动。新学期产生了五个新的小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彼此,以及组建小组结构与文化,我用五副新的扑克牌,邀请学生洗牌,五盒牌全部打乱顺序,每个小组领回54张。小组合作完成54张新牌的复原工作,先完成的小组获胜。
整个过程非常有意思,有的小组活动开始后先讨论策略,有了明确的分工,如一人负责一个花色;有的小组则因为要听谁指挥开始了“大战”......要完成这项任务,小组之间需要找牌换牌,于是就有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非常有策略,拿自己小组多余的卡找自己却的卡,以卡换卡;有的同学拿着自己的牌直接去别人的小组里要牌;有的小组成员则非常大方地把自己手里多余的牌了了其他小组。
所有的小组完成任务后,都欢呼雀跃。我想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无论名次,都会开心、兴奋。这是自恋维度的满足。这大概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成就感吧!
在分享体验的经验与教训是,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提到了“分工明确”,也有小组提到了如何与其他小组打交道:如与其他小组礼貌交流。当有小组帮助自己完成时,那份欣喜是关系维度上的满足。
因为一个小组在开始时一直在争吵,“不争吵,少说话,多做事”也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经验。仔细想来,队员正常是因为两人都处在自恋维度,谁也不听谁的,结果两败俱伤,还浪费时间。所有小组在这个小组的“争吵”中,学习到了合作的前提是“倾听”,我想这是集体学习的意义。
在这个活动中,小星星们感受到了,我们无时无刻处在各种关系中,而无论是做事时的成就感,还是小组之间的观察与学习,都是关系上的体验。
做好一件事,是人与事之间的深度联结。
共同做好一件事,是人与人之间在磨合中建立深度联结。
人与事深度联结时,会专注其中,能量流动,会产生心流。
人与人深度联结,会放下自恋,看见彼此的需要,并愿意为彼此做些什么,温暖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着,这是情感的美好。
所以,“关系,就是一切。”有了深度的关系,美好自然发生。
读完这本书,我理解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内涵,想起自己高中时,与一类数学题较劲时的情景,也想起挑灯夜读共读《古代汉语》时的努力,在静静的夜里,与知识、文化进行深度的交流。但“知之才能好之,好之才能乐之。”建立深度联结的第一步是“知之”,即了解。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热爱。
所以,拥抱真实的世界,开始建立关系吧!无论是培养“兴趣”——与事、物建立深度联系,还是与人建立深度联结,用心经营关系,你与世界的相处模式就在发生变化——美好在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