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对网红餐厅有一定心理戒备,看他人声鼎沸,看他日日排队,终拗不过好奇心,一探究竟。好在赶得时候早,没到饭点儿,也没开始排队,极为幸运地抢到第一台的最后一张空桌。
局气,本是一句北京话,指人仗义豪爽、说话办事守规矩不耍赖。所以,一看店名儿就知道是家主打「北京菜」的食肆。如今这店名儿,听人到处念着、说着,也算是有效推广北京话的一种方式了吧,注意,气(qi)字可得轻声念。
餐厅装潢很有特色,神马老北京黑白照片、粮票门票公交车票的,天花板上的沙燕风筝、盛小吊梨汤的小红皮暖水壶、碟子上印着不尽相同的北京话……但凡能和儿时记忆沾上点儿边儿的元素它可都有。甚至还在屋子里搭起了四合院,可见店家没少下功夫。功夫到位了,体验也就随之而来了,心思到家了,自然吃得就舒畅了。
菜单做得甚是精美,照片配诗词,看着就倍儿有文化,无形中提升了逼格,赏心悦目的同时自然乐在其中。还真是颠覆了人们对此类餐厅的固有印象,他们大多不是手写菜单、就是鲜有图片。
两个人的胃,也吃不了多少。听说店家在北京特意找了十几位叔叔阿姨来做传家菜,既然是特色,便按照家常的鱼、肉、虾、菜分别叫上几个品尝。
小碗带鱼,没什么香味,吃起来还有点腥气,差点意思,还真是比不了自家厨房出品的细嫩可口。鱼段倒是有宽有窄、有好择(zhai)的部位也有不好择的。量较小,好在是俩人吃,都能吃到碗中精华。这要是朋友同事聚个会,谁吃大块好择的,谁吃择起来费劲巴力的,可就不好平衡了吧?
鱼骨刺择不完整,鱼刺一碰就断,一根一根地全都折在鱼肉里,许是这条鱼患了骨质疏松症吧,有强迫症的细哥深深感受到了来自带鱼的一万点伤害。
记得儿时,家里还笼火,最爱做的事儿就是把择干净的鱼骨刺挨个码在火炉子上,看它们慢慢烤得焦脆,等火候到了,便轻轻拿起,一口一口细细嚼着,满是鲜香酥脆,还是补钙良品。
油焖大虾,全名戴老师油焖大虾。吃起来确实很家常,不过个头太小,跟菜单中的照片相比,差得挺远的。
四喜丸子,全名刘阿姨四喜丸子。个头还行,俩人点半份刚刚好。芡汁透亮,色泽诱人,味道很接地气,颇有些当年吃食堂的感觉,适合拌饭。
大鱼大肉,总要配些青菜,小白菜烧豆腐就是当仁不让的选择。小白菜和豆腐都切得很小,火候掌握得不错,小白菜、豆腐各有其味,吃起来也很家常。
兔爷土豆泥,造型凹得漂亮,桌桌必点。虽形象不那么逼真,有点像画坏的橡皮泥,但赢在一个创意。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No,兔爷里还藏着玄机,吃的时候需要拌开,让土豆泥、沙拉酱、沙拉丁(火腿黄瓜胡萝卜之类)充分结合,甚是美味。难怪刚端上桌时,服务员就过来多次非要给我们搅拌,不过我们没有让他得逞。在吃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奥秘,自行搅拌,也算是多了一种体验和几分乐趣。
餐具是亮点,除了日常使用的筷子,竟然还有免冲洗的洗手液、口香糖、牙线,逆天了,2块一份,值回票价。
服务,看过点评是褒贬不一,至少细哥当天的经历还是很好的。服务小哥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有负责上菜的大爷大妈特意跑来为我们服务,帮我们点菜、倒热水,那热情劲儿简直太接地气了。中途大妈还过来询问瓶中的水是不是凉了,需不需要再换瓶热水,好有邻家大妈的感觉。
如果没记错的话,局气的第一家店开在了宣武的半步桥,而且在四合院里,老北京的特色更鲜明。可惜不在细哥日常活动半径内,也未特意拔之。
总体尚可,胜在便宜实惠,玩命吃也吃不过人均一百。环境考究,适合朋友聚会。若是偶然路过,不妨一试;若是特意来之,或许会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当然这得看您有多大期待了。